■深圳都市报记者 梁群 安康
上周末一个小亭子火了,无数深圳人从四面八方赶来,顶着高温排队四五个小时,只为能在这个小亭子里待上3分钟。这个小亭子就是《朗读者》的线下活动“朗读亭”,这次朗读亭将在深圳图书馆东侧水幕广场停留4天,感兴趣的读者都可以带着您的故事,用文字和声音开启独特的文化之旅。
虽然这几天天气非常炎热,却挡不住市民带着对朗读的热情和各自的故事,加入到水幕广场的队伍。按计划活动时间是从每天十点开始,但15号当天8点不到,就已经有不少市民在广场排队。据图书馆方面介绍,朗读亭在深圳图书馆前两天时间,就一共有280名朗读者进亭参与录制。
据央视《朗读者》栏目工作人员介绍,朗读亭走过这么多城市,他们感觉深圳读者的素质非常高,有读者等候时间最长达5个多小时,但现场秩序却依旧井然有序。
在15日的活动现场,一对母女的出现吸引了众人的目光。叶玮女士搀扶着她已经80高龄的母亲李宝兰走进候场区。
叶玮女士告诉记者: “妈妈看了《朗读者》这个节目特别喜欢,她给我说她也能参加。当时我就告诉妈妈,有机会一定带你参加。星期五下午知道朗读亭要来深圳了,我给妈妈一说,妈妈就决定今天过来。”
谈到要朗读的诗,叶女士说,“我和母亲今天要朗读的这首诗,是眼科医生姚晓明博士写的《美丽的眼睛》,我们想把它献给我的父亲和哥哥。父亲12年前过世后捐献了眼角膜和遗体,哥哥6年前逝世后也捐出了眼角膜。我们也想把这首诗献给那些有爱心的人们。”听到这些,原本在一旁静静坐着的李阿姨告诉记者:“我以后也要走老伴的路,把自己都捐了。”据记者了解,李阿姨的老伴叶锦青老人当年捐献的眼角膜让7个人的8只眼睛重获了光明,他的遗体也在深圳市红十字会、市眼科医院和南山义工的多方联系以及民政部门的协调下,被广州中山大学医学院接受,成为深圳首例市民遗体异地捐赠。而在两位老人的影响下,叶女士也在无偿捐献眼角膜的协议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2天280人当“朗读者”》:
http://dtzbd.sznews.com/html/2017-04/17/content_377053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