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校园新闻

走进深附

南教时报:“师言诗语”出专版

编者按

 

版次:14来源:南方教育时报    20170630

怎样呈现更好的课堂?教学工作中会遇到哪些烦恼?从今年3月起,深大附中开辟了“师言师语”专栏,请青年教师定期交上记录教育教学点滴的习作,经老教师点评,再多次打磨后择优呈现。如今,“师言师语”已在该校公众号上刊登了16期,本期特撷其中5篇,读者可从中体味青年教师为师之路上的酸甜苦辣与反思感悟,感受他们成长的脉搏。

 

孩子,不要放弃自己

 

版次:14来源:南方教育时报    20170630

冯李娜

 

小张是个“好孩子”与“坏孩子”的结合体。“好孩子”的表现在于上课安静。“坏孩子”的表现在于常不交作业,并且对老师说的话反应漠然。

 

还记得这学期开学第一天,我检查学生的寒假作业完成情况,不出所料,小张又没完成。我向他询问原因,他漠然地看着我,没说出所以然来。这孩子的反应,让我感到问题的严重性,也许他是有什么心结,我需要和他认真地谈一谈。

 

课后,我把小张叫到办公室。“你坐吧,老师和你谈谈心。”我给他搬了张椅子,请他坐下。他坐在我面前,低着头,不说话。“不完成作业,是你的老问题了,是作业太多太难,还是有其他原因,能告诉老师吗?”我尽量控制情绪,轻声地问。小张依旧不做声。“你这样的作业态度,是不想学习了吗?”他的沉默让我焦虑地提高了声调。他摇摇头,还是不出声。“你是不是准备放弃自己了?”我着急地说了重话。听到这话,他皱紧眉头,但还是没出声。“我再问你一遍,你总是不写作业,是不是准备放弃自己了?”这时我的耐心明显已耗尽,但我内心有一丝希望,希望这样严重的质问,能唤醒小张的自尊心,我想没有一个人愿意在他人面前承认已经自我放弃。

 

然而,情况不如我想象中乐观,刺耳的质问还回荡在办公室时,小张终于开口了:“我是放弃自己了!”伴随声音而来的是他止不住的涕泪。我听到了学生的“真心话”,这话让我心痛。我的眼眶里溢满了泪水——和他一样。他有些诧异,有些不知所措。我不以为然地擦拭自己的泪水,再给他递过纸巾,他怯怯地接过去。我们的眼泪都干后,小张的眉头也舒展开来,他第一次跟我聊起他的家庭,那也是他会有如此学习表现的深层原因。听了孩子的话,我知道要他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可能朝夕而就,但在聊天结束时,我告诉他,任何原因,都不应该成为个人放弃自我的理由。

 

这一次,我体会到听到学生说出“放弃自己”时是多么心痛。同时,也明白了教师和学生都需要情绪的出口,敞开心扉的交流才会有效。

 

如今,我不会执拗地要求小张完成作业,而是通过更多的鼓励和关注叮嘱他“孩子,不要放弃自己”。孩子的心灵阳光了,学习才可能变好。

“霞姐”的转变

 

版次:14来源:南方教育时报    20170630

李玉龙

 

有人说最能让老师记住的学生,就是让老师“痛”过的学生。现在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那几天她总出现在我的脑海。因为她让我真正领教了学生的“厉害”。她是个女生,名叫小霞,同学们叫她“霞姐”。班里的男生几乎都和她吵过架,一大半的女生则表示不和她玩。“霞姐”自律性极差。晚自习纪律检查,违纪要被记名,在次数排名中,“霞姐”轻松地夺得了第一名。

 

我已经不记得找“霞姐”谈过多少次话了,但始终没有效果,她依旧我行我素。有一段时间,几位科任老师集中地向我反映“霞姐”上课不认真,作业完成得更糟糕。她在我的课堂上也有同样的表现,于是,我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评了她。她白了我一眼,没有收敛。为了不耽误时间,我只好继续上课,没想到“霞姐”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更过分,多次主动找同学窃窃私语,我用眼神示意,她反而越发猖狂,还吸引了其他同学的注意力。我大声呵斥了她,才安静下来。

 

第二天,班上的一位男生来告状说,“霞姐”在纸条上写了她上次在课上是故意的,想让老师出丑。男孩还把纸条交到了我手上。看了纸条,我陷入深思——她只是想发泄情绪,我的处理方法可能也伤害了她的自尊心。

 

我让“霞姐”来到办公室,对她说了纸条的事,“你的态度让老师很难过,不过,作为老师,我不会因此而放弃你。上次在课堂上,老师的处理方式不是很好,以后我会改进方式,也请你忘记烦恼,好好学习,和同学好好相处。”听完我的话,“霞姐”愣住了,没有再说话。晚自习时,“霞姐”来到办公室对我说说:“老师,对不起,我之前做的事太幼稚了。”我从她的眼神中看到了真诚。

 

这件事后,我能看到“霞姐”的点滴转变,我相信这是心性改变的开始。“霞姐”,看到你的转变,你知道老师有多高兴吗!

 

我的课堂欢迎“打岔”

 

版次:14来源:南方教育时报    20170630

梁锦瑜

 

学生在课上“打岔”,提出天马行空的问题,就一定是“扰乱秩序”吗?我不这么认为,在我的课堂上,我鼓励孩子“打岔”,鼓励他们敢想敢说。

 

初为人师,我也曾被学生漫无边际的“打岔”给“吓住”了,“老师,在百慕大消失的人是不是去了另一个时空?”“修建金字塔时有外星人来帮忙吗?”各种脑洞大开的问题让我不知所措。站在讲台上的我好想以一句“我们先解决课本上的问题”来转移话题,可又感觉这些“打岔”问题里藏有叩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比起井然有序的课堂秩序,我更看重“打岔”问题后藏着的孩子认识世界的热情。

 

在学习大洲分布的时候,有同学举手问:“老师,为什么没有北极洲?”课堂上立马冒出了窸窸窣窣的讨论声,“对呀,为什么没有北极洲呢?”片刻后,A同学首先提出自己的想法:“因为大洲是大陆与岛屿的合称,而北极圈以北都是海洋,因此不能称为北极洲。”B同接着说:“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北极圈附近的海冰融化。”C同学则说:“现在只有南极洲,但假以时日,地球不断发生变化,可能会出现北极洲。”孩子们主动寻找答案的过程,就是思考及知识转化归纳的过程。即便“打岔”问题不能立刻得出答案,他们也感受了无穷的乐趣,并且会自觉地把探索延伸到课外。

 

在宽松、民主、自由开放的氛围中,课堂是一个可以天马行空的地方,“打岔”问题是课堂的小插曲,能打开孩子们的思路。这些丰富又有趣的问题,恰好是孩子独立思考的体现,是自由呼吸的思维大树伸展的枝叶。

 

不一样的“孔雀东南飞”

 

版次:14来源:南方教育时报    20170630

赵迎

 

在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的最后一个课时,我抛出一个问题:你怎样看待文中的男女主人公?在我的预设中,大部分学生会说,男主人公焦仲卿重情义,但幼稚急躁,有些懦弱等;女主人公刘兰芝则是歌咏赞赏的对象,她美丽聪明,不慕权贵,对爱情忠贞不渝等。大部分学生的回答都在我的预设范围内,但也有同学说出了不一样的解读。

 

学生庞华富说焦仲卿很可爱,“可爱”一词让我疑惑,从哪儿读出来的呢?这个“另类”解读也引得全班哄堂大笑,庞同学不知如何说服大家。于是,我们先把这个解读放到一边,继续谈论。快下课时,庞同学重拾话题,进一步阐释了“可爱”:焦仲卿有值得赞赏的一面,也有软弱,遇事无措的一面,这个形象不是高高在上的人性完美典范,而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这个人物因为真实所以可爱。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语言系统,教师听到学生冒出非常规的理解时,要多给点耐心,让孩子有机会表述自己的真实想法。

 

当大家在赞赏刘兰芝的美好品德时,刘霁苇同学表示了不同的意见,在她看来,刘兰芝是一个不孝的人,因为她的自杀会给她的家庭会带来伤害,她的母亲、哥哥怎么办?另外,郡太守的儿子毫无过错,刘兰芝其实也伤害了他。她为了自己的爱情,牺牲了其他人,并不能说这有多高尚。此观点一出,立马得到其他同学的支持。在肯定了刘同学的思考后,我选择以主流价值观引导为主,铺陈当时的时代背景,努力让学生体会到在当时的思想、社会的制约下,刘兰芝的举动的价值所在。

 

语文课堂最能出现思维火花的碰撞,教师永远不要想教会学生唯一的答案,尊重个体思维,鼓励畅所欲言,才正是课堂的魅力所在。

 

让批评更有温度

 

版次:14来源:南方教育时报    20170630

杨柳

 

每个学生在老师眼中都是孩子,而每个孩子都免不了犯错,这时就需要老师的及时批评指正。批评是一门艺术,有温度的批评可以更好地传达老师的用心,触动学生发生改变。

 

记得有一天,一位学生跑来对我说:“老师,我觉得你有点冷漠。”我心一惊,心想自己什么时候不小心伤害了这个孩子?我轻声问:“老师可能不经意做错什么事,但是我没想起来,你能告诉我是什么事,让我也有机会去改正吗?”孩子犹豫了一下,告诉我:“老师,那天默写我没写出来,您怪我了,而且说我知识点记错了,从那以后,您就经常不理我了。”听到这,我想起来好像点评过这个孩子的作业,而且语气比较严厉,不过“不搭理他”倒不存在。孩子应该关注我对她的态度有较长一段时间了,才鼓起勇气说出来。

 

这件事让我注意到教育需要关注学生的年龄特点。孩子的情感比较细腻、敏感,他们很关注老师对自己的看法和态度。原来,我不经意的语言和态度给她的心灵带来了伤害,如果我当时批评的语气缓和些,孩子就不会感到伤心了。我想,批评教育不仅需要语言技巧,更需要在语气中透露出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让他们知道批评是为他们的进步而提出的,这样的批评才有效果。

 

教育无处不在,教师的一个动作,一个笑容,一句话,都能给学生带来影响。此外,批评是一种教学手段,方法使用得当,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用得不好,可能适得其反。而这个“方法”不仅包括语言的精心设计,还包括语气的适当运用。让批评更有温度些吧,有温度的批评,可以帮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爱,也能帮助学生在错误中寻找到正确的方向。

   南方教育时报:http://szjy.sznews.com/PC/layout/201706/30/col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