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校园新闻

走进深附

高二赴河源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向地面时,白蓝相间的同学们在澄澈的蓝天白云下出发了。11月已过立冬,当全国各地大部分地区人们早已披上厚厚的棉袄,将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时,此刻的深圳却仍是秋高气爽。出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验验证课堂所学,大家是开心的,或许是出于打破原本三点一线的学习生活,或许真是出自对旅行的热爱。不管是哪一种,能集体出行,对每位同学来说,都是生命中难得的经历,青春美好的记忆。

 

    长达近4个小时的车程并未让人感到无聊,各班都有自己的活动,唱歌、聊天、小憩,歌声、笑声、掌声、欢呼声贯穿整个旅程。沿途风景也尽收眼底。窗外粉的紫荆花,紫的三角梅,红的夹竹桃花,偶尔冒出来的一朵大红花,眼前尽是绚烂之景。路旁的芦苇,修竹,远处是已收割的稻田,捆成束的稻草堆。松针也是绿油油的,细细的,绒绒的,站得笔直。金黄的稻田,盘曲的公路,半枯的阔大芭蕉叶密密匝匝,更显风致了。偶有一只小白鸟在水面低回。绿,极目远眺,秋冬之绿,不同于春之嫩绿,也异于夏之青绿。成群的野鸭子在水中自由嬉戏。刚刚离开枝头,盘旋在空中的落叶,还没来得及感受地面的温度,便随着往来的车辆翩翩起舞。停在草丛里休憩,陪伴着正自由穿梭的小黄蝶。高速公路边,即使是最孤独的方方的石阶,也有小红花的点缀,远处村庄几节穿梭的绿皮火车厢,像艺术家手下的沙画,双手一挥便寻不到踪迹。

 

    满眼秋光,绚烂秋色,没有“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无边落木萧萧下”的萧瑟寂寥,倒有些“万类霜天竞自由”、“秋日胜春朝”的秋趣。像极了学生们此刻的心情。

 

    中午12点,到达目的地——“绿色明珠之城”河源。一下车,同学们便迫不及待参观农夫山泉生产基地。天气晴朗,阳光和煦,基地广场前的两方喷泉,清澈透明的水珠像跳动的珠帘,落入蓝碧的池底,波光粼粼的水面横卧着一条绚烂的彩虹。在跟班辅导员的带领下,同学们先品尝农夫山泉系列产品,随后亲眼观察水质测试,透过落地玻璃窗观看农夫山泉产品的制作、包装、装箱过程,远远看去,如现场版的贪吃蛇般,引来一阵惊叹声。

 

    用完午餐,同学们坐上大巴车,来到农夫山泉的水源地——“四季皆绿、处处是绿”的万绿湖,它还是广大深圳地区、香港地区的供水源。登上轮船,在湖面上感受清风徐徐、远山如眉黛、绿湖映夕照的美景,“天光云影共徘徊”当是彼时最好的写照了,仿佛暂得心中桃花源。同学们先参观了水月岛,一路的千“水”长廊,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同学们争相寻找自己心中的大家书写的“水”字,王羲之、怀素、褚遂良、欧阳询、颜真卿、张大千、启功等,出门仍不忘学习,老师们该欣慰了。

 

    而后同学们来到龙凤岛,因东部象龙,西部似凤,整个岛屿如龙飞凤舞,而取此名,虽然无法让同学们亲眼欣赏“龙飞凤舞”之轮廓,但置身其中,松枝繁茂,浓荫蔽日,在万绿湖心喂鱼的体验也是难忘的。万绿湖环岛游结束后,同学们参观了客家文化展览馆,了解河源这片沃土养育下的那些人们,历史长河虽源远流长,沉淀下来的是深厚的文化底蕴,秦朝著名将领、南越国第一代领导人赵佗,参加广州起义的黄克,广州“五四运动”领导人之一阮啸仙;了解河源客家水上民俗,婚丧嫁娶之礼仪。

 

    次日清早,同学们来到河源山峰起伏如笔架的“笔架山”,拾级而上,登上山顶,眼前万绿湖碧波荡漾,还有那新丰江水电站大坝,市区全景尽收眼底。还有通往山顶之通道上那些正在缓慢攀登的同学们,在四季郁郁葱葱的山间显现出来白兰相间的美丽弧线。古人有登高怀远之传统,今人登高则更像休闲、娱乐,彼时四美已具,微风习习,同学们乐在其中。

      社会实践,是另一种学习方式。古人常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此次高二年级的河源社会实践,时间虽短,但同学们收获颇丰,或许是从中感受到水之来之不易,或许是沉醉于自然之风光,或许是从中感受到团体出行的美好,亦或许是从生活之细微处、平凡之景中找到高于生活原型的审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