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六届"华夏杯"全国物理教学创新大赛现场传来好消息,深大附中汪中明老师以扎实的基本功、独特的创新设计以及精彩的教学组织赢得了评委们的一致赞誉,无可争议地赢得了本次比赛的一等奖。这是继生物学科杨丹燕老师获全国中小学实验教学比赛金奖,数学学科林伟芬老师获全省第一名、特等奖并代表广东省参加全国决赛后,深大附中青年教师在全国教学大赛中又一次精彩绽放!
10月11日至14日,第六届“华夏杯”全国物理教学创新大赛暨物理教育研究论坛在银川举行。本次大赛有来自东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南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等54所高校的252名本科、研究生以及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一线中学物理教师参加,可谓精英云集、高手林立,比赛的难度可想而知。
深大附中参加本次比赛的汪中明老师教龄刚满一年,是此次比赛最年轻的教师选手。相较于其他教师选手,教学经验不足,参赛的经历也远远不够。但汪老师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有读书期间积累的扎实的理论知识,有工作一年间迅速进步的工作实践,有不断思考的创意意识,更有身后深大附中物理组强大的团队。所以,尽管是第一次参加全国大赛,但是,汪中明老师信心满满。
汪中明老师参赛的优质教学片断为《电容器的电容》。比赛前,汪老师在教学设计中精益求精,反复修改,斟酌每一个环节;物理组的元老王劲松组长和雷绳聪等老师积极参与,反复指导、打磨。在模拟授课环节,汪中明老师自己动手制作了一个电容器,使学生更真实的了解到电容器构造及普遍性,并通过小灯泡的发光实验,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了电容器的作用。在研究电容器的充放电时,以往都是用电流表的指针偏转记录电流方向,缺点是电流短暂难以观察。汪中明老师利用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来探究,这是一个很大的突破,赢得了评委老师们的赞赏。探究电容器两端电压与电荷量的定量关系时,教材都是采用学生看不见摸不着的传感器来进行探究,而汪老师通过带电体与不带电体接触,电荷均分的原理,使电容器的电荷量成倍变化,测得其两端电压的变化,得到电容器两端电压与电荷量的关系。这个大胆创新的实验设计惊艳了所有评委和观摩老师。在接下来的提问环节,评委针对教学过程进行提问,汪老师对答如流,言必有中。深得评委老师的肯定。
最终,在评委们的赞许中,汪中明老师如愿获得本次比赛的全国一等奖。这是他本人的荣誉,也是深大附中的荣誉。成绩的取得,得益于汪老师的勤奋努力,得益于团队作战的意识,也得益于深大附中近年来形成的培养青年教师的有效机制。年轻的汪老师以及其他青年教师的纷纷获奖,体现了深大附中在同类学校中较高的教学水准。他们的进一步成长必将为深大附中的发展注入新活力,必将助推深大附中取得更大的成绩。(物理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