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导师走进深大附中,高中学生提前试水“大学生活”?
“双导师制”护航莘莘学子,“高高对接”培养创新人才
先行先试,深大附中探路人才培养新途径
大学老师来到深大附中给高一学生们当导师了,这是一种什么学习体验?今年9月,深圳大学开展“双导师制”,让深大附中学子们能够在课题研究上得到深大博士以及校内老师的“双重指导”,培养研究意识,开发创新能力,学生们将享受到这种在深圳高中学校中首创的教学制度,在学习的征途上越走越稳。
“双导师制能够更加细致地指导学生们的课题研究,包括帮助学生们更快找对方向与思路,把握项目研究进度,最终根据研究过程,结合思路推导出研究结果。”深大附中校长刘为基传递了对教育创新模式的信念:这种极具创造性思维的课题研究,加上“双导师”的强有力支持,能让学生接受到最前沿的“创新教育”,也辅助他们在奔向拔尖创新人才的道路上走得更稳健。
面对“双区驱动”的深圳蓝图,深大附中此番教育模式的先行先试,有望在未来开花结果,绽放更美的教育硕果。
关键词:探路
高中学校首个“双导师制”,中学生提前获得大学专业加持
正所谓“近水楼台”。与深圳市其他名校相比,深大附中的办学体制与众不同,有独特的优势。深大附中是全市建立的第一所大学附中,也是深圳大学唯一附属高中,是深圳大学优秀生源基地。得益于这种独特的办学体制优势,附中可以充分利用深圳大学的雄厚教育资源,为学子成长成才搭建更好的育人平台。
实际上,深大附中的校训是“少年心事当拿云”,培养拿云之才是深大附中不懈的追求。深圳大学早在2017年起实施“拔尖创新人才”培优计划,成为深大附中开展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实验的强大后盾。2018年4月深大附中与深圳大学签订创新人才培养合作协议,形成高中与高校协同育人的“高高对接”,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深圳大学为深大附中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提供八大资源包:深大名师进附中、MOOC大学先修课程、MOOC大学专业先导课、荔园创新体验营、荔园生涯团、众创空间援建计划、高考招生援助、附中教师及管理骨干培训等,让附中学子在中学阶段就得到来自大学的专业指导和学业支持,提前过上“大学生活”。
为此,通过自主招生进入深大附中的学生,学校已经为他们准备好了一套完整的培养计划。附中与深圳大学高等研究院等学院的创新特色实验班(如理工创新实验班、数理金融实验班、国学精英班、海洋科学菁英班)合作,对自招选拔的学生按照兴趣、特长、志向等,实行“双导师制”、项目式学习,5-8人组成一个项目研究小组,由深大博士、教授担任校外导师,本校教师任校内导师,利用校本课程、课余时间及周末节假日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探究性课题研究等项目式学习,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和创新能力。这批学生受到的将是与一般高中的教学方式不同的教育,他们也会在这样的教育中跑得更快,跑得更远。据了解,这种“双导师制”在深圳市高中学校中属首创。
关键词2:自主
全国首创“631”高中自主招生模式,拔尖创新人才提前出发
今年五月,深大附中收到了深圳市教育局关于自主招生工作的批复,同意深大附中2019年拿出50个名额进行自主招生,深大附中也成为仅有的几所拥有自主招生资格的学校之一。近年来,国内多所著名高校一改以往高考“一考定终生”的录取模式,实施“631”综合评价录取模式,更全面地评估学生学习力和创新力,选拔出具有创新潜力和学科特长的学生。“多元评价、多元录取”是广东省高考改革的重要内容。在获批自主招生后,校长刘为基表示,作为一所大学附中,高中招生理应主动对接高校招生改革,为此,学校独创高中招生“631”模式,即中考成绩占60%,学校组织的自主能力测试占30%,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即地理与生物(合卷)成绩占10%。
据了解,“631”高中自主招生模式,在深圳乃至全国都是首创。采取“631”模式进行高中自主招生,是深大附中深化基于中考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模式的积极探索,充分发挥中考成绩、学业水平成绩以及学校组织能力测试在招生录取中的积极作用,有利于选拔基础知识扎实且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
不仅是招生模式有所突破,深大附中还以全新的导师制、项目式学习模式培养自主招生选拨出来的50名学生,让他们受到最前沿的教育,在奔向拔尖创新人才的路上提前出发。
关键词3:先行
“双导师制项目式学习”,探索人才培养新路径
早在今年8月,深大附中就召开了“双导师制项目式学习”校外导师聘任仪式暨座谈会,深大14名受聘导师出席,校长刘为基亲自为受聘的博士、教授颁发聘书,这些专家、学者将辅导学生开展创新实验以及探究性课题研究。刘书安副校长曾在会上表示:“作为大学附中,学校充分发挥独特的资源优势,引进深大的优质师资力量对教育创新改革提供智力支持。”他表示,深大附中将以此次“双导师制项目式学习”的启动为契机,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上先行先试,探索人才培养的新途径。
这个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到底如何发挥动能?深大附中校长刘为基阐释,“双导师制”的教学思路及从提出的背景到实施的历程经过深思熟虑,并非一蹴而就。深大附中项目课题研究由来已久,回溯2016年—2019年期间,深大附中学生申报的深圳市探究性小课题共有89项获得市教科院立项。学生小课题研究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培育中小学生创新素养,学生课题的研究成果也能申请发明专利、发表论文、参与深圳市教科院组织的评奖,参加国家、省、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引入“双导师制”更能推动课题研究在深度以及专业度上突破新格局。
相得益彰的是,深大附中在今年获得高中阶段自主招生资格后,对这批自主招生的学生独立编班,采取不同的学习方式,这种将“双导师制”带入“项目式学习”显得更为重要。
侧栏:学子说
思路开放活跃的课题激活学生动能
“赶跑小妖精——探究处理粉笔灰及粉笔与电子笔结合提高讲课效率”、“探究使用手机的场景对手机上细菌的影响”、“深圳市中学生饮食习惯调查与合理化建议研究”……
当看到深大附中高一学生们的“课题研究库”,会被这一个个新颖有趣、思路开放活跃的课题所吸引。
不少学生表示,小课题的“双导师制”能让他们更快找清楚研究方向,学生饶书华表示,“学校为我们推荐了专业性极高的校外导师教授,对我们还不成熟的课题方案起草与修改起到了极大的帮助;同时,校内导师也帮助我们克服课题研究遇到的很多困难,双方老师的帮助,能够让我们的小组课题研究顺利进行”;学生赵子宁表示,“导师会建议加深研究实际意义等等,大大提高了我们课题的深度和广度,也帮助我们更加理解小课题。”
侧栏:荣誉轨迹
科技创新成果累累,实力全省名列前茅
来自科技创新的光环与荣耀,正是创新办学的最佳佐证。今年7月,深大附中作为深圳市唯一晋级参加第34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科技辅导员项目的学校,教师吴道锐以科教制作项目《自动跟随多用途物流小车》夺得科技辅导员项目银奖,同时获一项专项奖:“知识就是力量”传播奖。
在第17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大赛上,深大附中学生彭灿彬“人形机器人任务挑战”获高中组(含中职)一等奖。而在此前的第34届广东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深大附中参与的 2个项目3件作品均荣获奖项。
事实上,在2018年的广东省第33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深大附中就共荣获5项大奖,其中代表广东省参加全国比赛的项目就占有3项,成为全省晋级全国赛项目中最多的学校之一。
近三年,深大附中每年参加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全部五个大项的比赛,每次参赛师生达100余名,学科覆盖面和获奖数在深圳市名列前茅,仅省级和省级以上奖就达到15个,更是先后有四个项目代表广东省参加全国竞赛并获全国二等奖。
侧栏:教育观察
为深圳教育先行先试贡献智慧,打造改革创新样本
与“先行示范区”的时代使命相得益彰,深圳也在打造教育先行示范样本。
按照部署,未来双导师制将会进行“验收”,一年期内将对学生们进行全面考察和评测,并且借助这种测评结果来不断完善“双导师制”的实践。
实际上,双导师制充分展现出深大附中对于教学方式变革做出的积极探索与实验,这是深大附中历年来重视教育科研的传统,同时,也让教育科研反推学校发展,促进教师专业素养以及学生课外能力的培养。据了解,未来,深大附中将继续围绕工作中面临的挑战与责任进行教育科研持续改革,始终保持研究课题成为学校的特色与标志,也会结合实际情况继续在课题研究上究问题,完善研究方案,在努力完成研究任务的基础上争取让研究课题成为自己的特色和标志。
在教育界看来,获批自主招生的深大附中,借力“双导师制”的教育利刃,肩负着为深圳教育先行先试贡献智慧、丰富中考招生方式的时代使命。
采写 南都记者 徐异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