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校园新闻

走进深附

“点”动而“神”聚 “无”题胜“有”题——走进深大附中方榕彬老师的线上数学公开课


看到“平行线性质和判定的综合应用”这个题目的时候,你脑海里会浮现出怎样的课堂呢,题海战术吗?深大附中方榕彬老师的课堂绝对会颠覆你的想象,整节课“无题”胜“有题”!让人大吃一惊又充满向往……

课堂一开始,方老师带领同学们回顾了平行线性质和判定的内容, 二者的条件和结论刚好是对调的。不仅如此,深入挖掘发现,它们其实是角的数量关系与线的平行间的关系。恩格斯说: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量的关系与空间形式的科学。平行线性质和判定的问题不正是这句话的缩影吗!真是深入浅出,细节处体现方老师教学的高度和深度。

进一步回忆平行线性质和判定的探究过程,可归结为:构造截线,研究夹角,探究判定,挖掘性质。那么,“截线是必须的吗?”方老师十分注重知识间的关联,他用问题引导学生由线去联想其它几何元素。“能否加入其他几何元素进行探究?能类比截线再探究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吗?”学生们积极参与互动,主动思考,给出各自的看法,上课氛围非常好。通过同学们的探究,最终决定引入“点”这一元素,尝试用“点”再探平行线。加入的“点”位置不同,形成一系列不同的图形,进而探究角与平行线之间的关系。方老师设计巧妙,整个过程可谓一气呵成!

接下来就是整节课最最精彩的部分,整个探究环节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思路被方老师娴熟地呈现在几何画板上。把图形,关键点,证明过程全部由静态的展示过程转变为动态的探究过程。学生自主探究,课堂动态生成,怎一个精彩了得!


学生推导证明,方老师总结提升。在讲解之后,方老师还智慧地以学生的名字命名解题方法,可谓是对学生的莫大鼓励。这样的老师让人怎能不爱呢?

解决了一类问题,貌似终点,实则是新的起点。当点的位置改变,前面的结论是否依然成立,证明方法是否依然适应呢?条件结论对调是否成立呢?当点的数量变化呢?需要考虑什么问题,结论和方法又如何?如果引入一个面又该如何研究……


   


方老师通过核心问题串把课堂推向了高潮,学生在思考中深刻体会到了数学的魅力,探究的乐趣。



课堂的最后,方老师对整节课进行了总结升华,从知识到思想方法再到核心素养。就像方老师说的,探究无止境,素养是核心,让我们享受思考,收获思维。赶紧跟方老师一起来感受精彩绝伦的数学吧!

 

教师感想:

方师父的课是一堂特别的平行线应用课,这节课无题胜有题,有高度、有坡度、有深度,真正能体现探究思想~大赞!高手!                                   

——深大附中王丽丽老师

 

本堂课聚焦平行的判定与性质问题这一核心知识点,结合具体案例进行解题方法的深度指导,不就题论题,从多角度分层推进、变式探究,注重开拓学生的解题思路,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提炼,使学生深刻地理解和掌握了基本的解题方法和要领。

    关注学生的难点和易错点,讲解分析问题直击关键点,把一些典型的学生解答过程展示出来,进行剖析,甄别优劣,对于每个问题的讲解,都建立在学生思考和探究的基础之上,课中师生共析,引导适时合度,设问和追问到位,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堂小结精辟到位,更体现了数学味,深受启发。             

——深大附中数学科组长周后来老师

 

学生感想:

这节十分有趣并且生动的公开课实在让我受益匪浅。方老师这节课给我们讲的是几何。几何是灵活并多变的,所以老师一直尝试带着我们去寻找新的解题方法和解题思路。可能老师的题目不难,但老师可以从一道题中找到许多新的东西。而且老师讲课风格幽默风趣,可以十分容易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老师讲的东西无论是方法,步骤还是思路,都十分的精彩和实用。这让我在几何题上更懂得贯通了。总的来说,这节课十分的有意义,也让我对枯燥的几何增添了许多兴趣。                  

——初一(3)郭嘉鹏


    “
上课,起立!”本节公开课就由方老师洪亮的声音拉开了序幕。隔着屏幕,虽然看不见彼此的面孔,但我从方老师的话语中,感受到了那认真与用心。在课中,对于那些不太懂的题目,方老师更是耐心,一步一步讲解;更关键的是,他那“无题胜有题”的课程深深吸引了我。最近班上还流传着关于他的两三句“名言”:“慢慢演绎,细细品味”“探究无止境,素养是核心”“享受思考,收获思维”。也正是因为这些名言,使得我们找到了正确学习数学的方向——不是刷题,不是做题,而是做到“一题多方法,一法通多题”。    

——初一(3)黄耀风


   
今天上了方老师的公开课,还是一样得生动有趣且富满激情。方老师一直都很耐心,在同学解题遇到困难时,他总会一步步地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思考问题,或者是告诉他下一步该怎么做才正确。而且他也是一个很幽默的人,总爱开小玩笑,把课堂阴沉沉的气氛变得欢快了不少,还注重每一个孩子的思考过程。在这堂公开课上,他教会了我们一个公式如果逆用,也许还会成立,也许不会成立。他交给我们一题多解的方法,告诉我们多种解题思路,我们也学会了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一道题,数学的思维正在被他慢慢培养……

——初一(3)班 陈司睿



   
今天可是个不同的日子,是咱“方哥”的数学课公开课,一般来说,今天应该是讲新课的,但方老师却不按套路出牌。在我看来,这节课把平行线的证明方法提高了一个层次。今天虽然只围绕一个图来展开证明,但咱班却拿出了3到5种证明方法可以说是受益无穷啊!课上的气氛很活跃,但方哥还是能“把控全局”,最后整节课当然是已成功收尾。Nice!

——初一(3)  叶鑫浩

 

 

首先我非常庆幸能在初一年级遇到了方老师(主任),在这次公开课上方老师又一次大展身手了!上关于几何的课,怎能光看例题不做题呢?但我们的方老师就那么厉害,彻彻底底地用例题讲完了一整节课!我们都知道方老师讲课时的语气不快,但老师就借此特点,再讲图形的时候循循善诱,“好,那我们看看有没有其它方法来解决这道题呢?这个同学讲的是不是最简单的方法呢?”这常常会让我们沉思。就是这样那这节课变得有趣,让数学这门学科变得“活”起来,讨论区的同学们也相当积极,各有各的看法。同样我也有自己的看法,甚至觉得比老师的更简单。看着老师在几何画板上摆弄着,我就在想:”就这么几根线,居然能变出这么多题目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也许就是方老师课后付出的汗水最清晰地写照吧!是啊,方老师将“”死数字”变成了”活数学”,上这样的数学课就是一种享受吧!我相信在这般享受下学习,我中考数学一定能遥遥领先于其他同学的!

 

—— 初一(3)周新凌

 

当朋友圈里再次出现方老师的课堂链接时,心中五味杂陈,带着一股复杂的心情点开了链接。依旧是熟悉的声音,但在台下听课的主角已不是我们。上课的内容虽然对于现在的我们很简单,但对于学弟、学妹们却需要耗费一番心思去琢磨,让他们可以在数学课堂里收获解题的快乐。讲课的方式也是一如既往,从一道简单的证明题,逐步深入,让学弟、学妹们得以更好的思考。这样的教学方式除了在方老师身上看到过,其他老师都没有用过这样的方式上课。这也是方老师的课为什么收欢迎的原因之一。运用自己庞大的知识储备量,去带领学生从一道简单的题目,不断变式。从而达到自己的教学目的。再次去感受方老师的数学课,时间也在悄然流逝。但我根据老师您的要求也在苦苦思考的时候,上课的时间也已经到了。最后,我们集体向敬爱的方老师送上了话语和鲜花,让这节数学课在我们对方老师的敬重中结束。                                                     

——2019届毕业生李嘉涛


  
扫下宣传报的二维码,心怀期待的我进入了方老师的线上课堂:台上时高时低的声调发问,台下稚嫩的学子争先恐后地踊跃发言。我安奈不住自己内心中重拾回忆的喜悦,以鲜花为我的青春送上迟来的祝福。                                

 ——2019届毕业生刘圳达



   
今天上完方老师的课,似乎感觉又回到了一年前,虽然隔着屏幕,但我仍能感受到那个时候,我和方老师面目相对的时候,我和方老师争论得面红耳赤的时候。他讲课有时候卷舌平舌不分,让课堂活跃了不少,他总是持着他那坏了的三角板,在黑板上画一根根线条。他画的直线是那么直,那么白,像白粉笔一样。今天他讲了平行线的性质,我感觉又回到了两年前,我安安静静地看着他讲,数学课代表积极发言,同学们一片赞扬。老师讲着一样的内容,我却感到不一样的疑惑,曾经疑惑的是平行线为什么叫平行线,现在疑惑的是我们在一个平行世界,却找不到对方。方老师,我想要您的住址,哪天我给你送去一个完整的三角板,再看你画满整个黑板。                                       

——2019届毕业生郑金忠


   
我怀着激动的心情打开了腾讯课堂,再次听到方老师的声音,我不禁感言涕零。一时间,只沉浸在这熟悉的课堂中。这堂课讲的是平行线的判定,方老师像往常那样,先摆出一道题,然后让我们发言表达自己的思路。自从上了高中之后,几乎就没有让学生发言的机会,我们只能听老师讲然后接受这个内容。当方老师饶有趣味地开始问我们怎么证,即使我对这题目已经不陌生了,但当方老师问道还有没有其他证法,以前在课堂上活跃的思维突然被打开,我兴奋地投入在课堂中,以至于忘记我现在本应上着政治课。当听见一个个稚嫩的声音起来回答问题,我能听到他们也同我一样兴奋,渴望得到大家感叹于自己奇妙的解题方法。这种上课方式我认为不仅能令我们更多地思考、参与,而且还能培养自己对数学的喜爱和自信,只可惜现在的我已经很久没有这样的经历了。最后这堂课结束了,方老师放出了一页PPT,里面全是这道题的变式,让我们自己思考这些情况下结论会不会仍然成立。我倒吸一口凉气,脑海里却依旧浮现出方老师在讲台上,拿着一手三角板,开始在黑板上挥舞着说道,“如果这个点这样动,这样动,他又会怎么样呢?”我们在讲台下叹着气,方老师在讲台上笑着看着我们,拿起三角板,挥了挥手,然后边往门外走去说,“下课吧,这个留给你们当作业自己思考。”方老师在初中三年里,不但教给了我们知识,更多的是对问题装钻研的精神。最后我献上了自己的鲜花,为这堂美满的课拉下谢幕。             

 ——2019届毕业生吴锦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