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大附中的教研组长是学科教学的带头人,是年轻教师的领路人,更是高质量教研的创新者。在此次深大附中名校名师线上优质课展示活动中,学校教研组长以特殊时期的平常之心,潜心磨课,奉献了一堂堂精彩纷呈的好课。
一瞬千言、意蕴深长的作文指导课
语文教研组长江惠萍老师以初三(2)班学生为主要授课对象,与两百多名其他各校师生相逢在一节命题作文写后指导课中。该课指导的作文题目为“美的瞬间”。江老师以其有效有趣的作文讲解方式吸引不少“新粉老粉”,获得各校师生的“表白+点赞”。
上课伊始,江老师以“国家宝藏”的主题曲视频《一眼千年》导入,既让同学们缓解疲劳,又带动了所有参与者的情感,更妙的是以此引出了本课的讲授重点——“一瞬千言”,即如何在作文中将故事中短短的一瞬间丰富成万语千言。
紧接着江老师以自己的美照为例,瞬间点燃了热烈的课堂气氛,巧妙解读了本题中“美的层次”“美的对象”“瞬间的含义”等要领,并指出了作文中“人设先行”的构思原则。
在课堂的主要环节里,江老师根据学生不会描写而导致文章“详略不当”的问题,通过“头脑风暴”和“实时操练”的形式,引领同学们进行了细节描写的归纳总结和实时训练。在此环节中江老师的高明之处在于没有长篇大论地提描写方法的老套路,而是与同学们一起通过给范文“诊病”的方式,让同学们直观地理解何为描写缺失,何为详略不当,并适时引领同学们提出解决的办法,提炼出了四个明确的角度——人物描写、环境烘托、运用修辞、勾起联想。然后江老师使用腾讯文档进行作文升格指导,让同学们实时在线扩写例文中“美的瞬间”。随着课堂时间的流逝,一段段精美的扩写文段逐渐出现在所有听课的师生面前,让人惊叹于江老师提出的描写方法的实操性。
在课堂的最后,江老师由此及彼,提出了记叙文写作的一个小技巧:同学们在写记叙文时,可以给每篇记叙文设定一个最能体现主人公人设的瞬间,并运用各种方法充实这一瞬间。充实方法的关键在于一个字:慢。在写那一瞬间的时候,行文节奏慢下来,不要急着往下赶;在写那一瞬间的时候,人物的所有活动慢下来,配以人物的各种描写、环境的烘托、运用修辞,勾连与之相关的或相反的事件。这样的话,文章就能避免字数不足、详略不当的问题了。江老师还提出,每位同学写完文章后都可以对自己提出灵魂三问来进行检验:(1)主人公的人设是什么?(2)这文章,我“瞬间”了吗?(3)这瞬间,我“慢”了吗?
江老师说:“人家看国家宝藏,感觉是一眼千年,里面有很多故事。其实,我们每个故事重要的那一瞬间,也是一个宝藏,只要我们方法得当,用心挖掘,你就会发现我们也可以有万语千言。”
江老师的这堂作文课本真务实,围绕学生的学习需求来设计,根据学生的学习起点,课堂过程中继续让学生暴露不足,,腾讯文档同步进行作文升格指导更是充分体现了线上教学的优点。课堂结束后,同学们纷纷表示“喜欢作文课极了”“语文课的时间过得太快了”,实在是“意犹未尽”。
听课教师、学生感言
有幸听了一节师傅的作文公开课,让我获益匪浅。
师傅的公开课,让我印象最深的是这节课是紧紧围绕着一条主线“细节描写”,分层推进,条理清晰,逻辑严密。在师父的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这节作文课的精彩之处。
第一步,选取一粒好“种子”。课堂开始,师傅先对作文的题目”美的瞬间“进行了解题,这是一篇以“瞬间”为主体,“美”为立意的作文。在学生对题目有了一定了解后,师傅选了一粒好‘种子’——班级里某位同学作文的截取片段。选好教学生长点是上好一节作文课的第一关键。教育名家黄厚江先生说:“好的教学生长点,就像一粒好‘种子’,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生长性与操作性的统一,是开放的,有生机的。这粒‘种子’,可以是学生的习作、故事,也可以是教师的亲身经历或随笔文章,还可以是贴近学生生活的时事、美文。”师傅这节作文课的切入点贴近学生实际,这能够很好激发班级学生的写作冲动和表达欲望。
第二步,巧妙创设写作情景。选取好“种子”后,师傅巧妙地创设了一个情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写作场”。她将自己“奉献”了出去,做学生写作的“模特”。这样来催发、培育学生的写作激情,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可写。
第三步,教学结论的经验化。在创设情境的同时,师傅还善于借助追问的方法,让学生在练习写作前,师傅对学生进行了作文经验的指导和启发,如在补充细节描写过程中,可以用到“人物描写、环境烘托、运用修辞等写作方法。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有“法”可依。在学生写作中,师傅还敏锐地关注到了学生写作过程中的发展状态,提取出“联想”等新的方法补充到细节描写中。而师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下的几个“结论”,也恰恰体现了一个教师对课堂的敏锐度和掌控能力,这些结论又能巧妙地变成下一个教学环节的生长点。
最后,课堂上生成的学生升格练笔片段也让我们看到这节作文课的成功。以往,年轻老师们在上一节作文课的时候,给予学生的作文指导就是教给他们写作知识,作文批改和作文评讲,就是给学生的作文下一个结论。其实只要我们多去留心观察孩子们的思维发展,多从学生的需求角度考虑课堂走向,进行细致有效的评价,我们的写作课堂就能对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
为师父的这节作文课点赞!
——深大附中符芳雅老师
干货满满又令人陶醉,是江老师的课;婉约优雅又美丽动人,是江老师。我喜欢她温柔迷人的嗓音,喜欢她“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优雅气质,喜欢她深入浅出又令人享受的语文课。
“'我举目望去’后面是不是可以再加什么呢?”老师绵软温柔的声音牵动着我们。在老师的循循善诱下,我们的想法泉涌而出。老师随即让我们当堂练习,为“我举目望去”添枝加叶。她随机选了几个同学的片段进行分析,并总结出一瞬千言的精华。我突然间文思泉涌,平时无从下笔的“一瞬间”顿时有了切入点。
想到在学校时江老师的作文课,每节课我都想定格时间;上完课我都想立刻执笔写作文、改作文;下课我们都意犹未尽,聚在一起讨论这节课独到的写作方法……
尽管是非常时期,江老师的作文课依然有她最独特的味道,依然是那绵软温柔的语调,循循善诱的耐心,深入浅出的讲解,牵着我们一步一步,向前走。
——初三(2)班学生徐艺嘉
大爱语文课,江老师课前常会放一些舒缓且歌词有意义的歌,既能使我们上节课的疲劳有所缓解,又能积累写作素材或燃起希望。其实之前“详略不当”一直是我作文的一个大问题,不知道如何将一个细节放大到一篇文章。江老师很巧妙地提出了四个角度以后,我发现从每一个角度我都可以延伸开很多内容。顺利地解决了我“无话可说”的毛病。同时作文语言也因描写有了很大的提升。江老师永远都是这么的有智慧!爱了爱了!
——初三(2)班学生刘汉玉
江老师在我的心中一直如同湖面上掀起的一缕和煦的暖风一样,轻轻撩拨我们的心弦,帮助我们在成长的路上奏出最动听的音乐。听完了江老师周五的作文课,真是意犹未尽,余音袅袅。江老师的语言生动有力,尤其是能够引导我们去领悟,去思考,去下笔如有神。对于“美的瞬间”这个题目,我感觉最大的收获就是懂得在作文中如何恰当地使用细节描写,又到如何巧妙地使用细节描写,而在描写“美的瞬间”这个“瞬间”时,一定要“慢”下来。让读者清晰地感到如同观看电影里的“慢镜头”一般,缓缓而行,细致到位,读者在这些慢镜头中内心一定会泛起一丝暖意,眼前一亮。谢谢江老师的精彩授课与悉心教导,让我们在作文的路上再次加速!
——初三(2)班学生康凯
这节语文课江老师帮我们深入剖析了“美的瞬间”。课堂生动有趣,结合在线文档的方式,我们能够短时间内达到头脑风暴的效果,还可以帮助我们互相交流修改的内容,互相学习。在短时间内修改不属于自己的一篇作文还是经历了一番思想挣扎的,开始时写的不太真实,到后来经过江老师的循循善诱,通过人物描写——环境描写——修辞——联想的方式丰富自己的语言,放大刻画的细节,仔细去观察生活,不断联想在作者领奖的时候老师的细节,以及周围的环境,思维训练比较成功。
回想起平时江老师上课,一身碎花,一支粉笔,细细地带着我们品析作文中点滴的色彩。暮雨滴落时,她总陪着我们,帮我们铺下一条蔓延千里,芬芳绚烂的知识之路。她伏在办公桌上,品读我们的作文,手端一杯茶,拿着红笔,丹墨落在纸张之上……噫!真美。
——初三(2)班学生罗天烁
主题鲜明、细致高效的历史文化课
唐朝是一个繁荣与开放的朝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光辉岁月。历史教研组长张馨文老师的这节历史课如时光穿梭机一般,带着大家回到了令人神往的大唐帝国,一起领略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盛况。
课前,张馨文老师给同学们布置了绘制思维导图的预习作业,引导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仔细阅读教材,自主构建知识框架,形成对本课内容的独特理解。在课程一开始,张馨文老师先是展示和点评了部分同学在课前预习过程中所绘制的思维导图,并对同学们进行了关于思维导图绘制的学法指导。
接着,张馨文老师提炼课魂,重新建构教材,围绕“唐文化的吸引力”、“唐文化的学习力”、“唐文化的传播力”三部分内容,生动地讲述了乘风破浪而至的日本遣唐使、矢志不渝,六渡日本的高僧鉴真、历经磨难,西行印度取经的玄奘……听课的学生和老师无一不置身于兼容并包的盛唐,从中感受唐文化的独特魅力与价值。
在课程的最后,张馨文老师引领大家把视线从唐朝转向现在,深入思考唐朝对外关系对当今中国社会的启示,以“大国风范,大国自信”作结,充分彰显出历史学科鉴往知来、立德树人的作用。
张馨文老师是深大附中初中部历史与道法教研组组长,曾获得广东省“一师一优课”省级优秀课例、深圳市历史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二等奖等荣誉。这次直播充分体现了张馨文老师提炼课魂,重新建构教材、师生互动,巧妙驾驭课堂、升华主题,立足育人铸魂的深厚功力。
听课教师、学生感言
张馨文老师是深大附中青年教师的典型代表,她身上有深附教师的典型特质:勤奋、积极、爱学生、乐钻研。
馨文老师的这节历史课教学设计思路清晰,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特点,运用探究式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师生互动频繁,教学效果较好。本节课体现了四大特点:
1.重细节。初一学生思维导图绘制熟练,可以看出平常教师的指导落实到位。学生对于课程体系把握较好,还能借助各种信息软件来绘制,特殊的疫情也提升了学生的各种学习技能。在思维导图中,学生书写工整,且能用红黑二色笔标注出重难点。由此可见,细节在平时。
2.重体系。历史教学重在对学生进行思维的培养。本节课以“吸引力——传播力——学习力”三大主题层层推进,以“大国风范,大国自信”作结,既有历史知识的提炼,又有现实思考的引领。体现了历史教学过程中“读史可以明智”、“以史为鉴”的历史思维体系。
3.重落实。网上教学学习质量的落实是目前较难实现的。但馨文老师的这节课无论是从思维导图的展示,还是每个部分课堂习题的设置都及时将重难点问题转化为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的检验,推进了课堂学习质量的落实。
4.重探究。本节课以问题情境设问,学生在充分地思考后回答,再由教师进行归纳提升。本课的每一个环节基本都以探究型设问开始,学生在线上举手、评论区作答的参与率都相对较高,充分体现了该课重探究的特点。
初一年级的学生学习历史是开端,馨文老师的课程设计、课堂引领、质量落实都为这一开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线上教学也能秉持细致高效的要求,实属难得。
——深大附中初中部教学处主任谢芳芳
张馨文老师所讲《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一课,教学设计构思精巧,突出历史学科特性。以“唐朝文化”为鲜明主旨,从“吸引力、传播力和学习力”三个视角,引导学生探究和感悟以唐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魅力与多元化影响。
本课注重延伸课堂空间,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独立设计的预习作业——基础知识思维导图成为本课的一大亮点,为学生在课堂中的深入思考探究做了扎实的铺垫。张老师尊重人本主义学习理念,善于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注重导学问题的层次性设计,课堂上以精心选取的史料,循循善诱,引导思考,提升了学生的史料解读能力和实证意识。
张老师的这节课值得回味。她带领同学们从唐朝的开放与多元到当今中国的风范与自信,共同搭建起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桥梁,帮助同学们丰富了史学素养、增强了责任意识。
---深大附中高中部历史教研组组长范立红
疫情不停,云端送课。很荣幸在云端之上,隔着屏幕领略了馨文老师的上课风采。这是一堂气势恢宏的课,馨文老师回顾大唐盛世,展示大唐文化吸引力,引领学生深入感受、理解唐朝对外交流。这是一堂超高效、有实效的课,馨文老师创设问题课堂,以唐人街由来导入激起学生兴趣,用学生制作思维导图突破基础知识和重难点知识,用视频架构学生正确价值观念。这是一堂热闹而又有温度的课,师生互动形式多样,文字、语音、作业,展现出馨文老师关爱学生、热爱课堂的温情一面,也看得出学生对老师和历史课堂的喜爱。
———深大附中初三年级历史教师邢卫
毕业以后再次走进馨文老师的课堂,让我仿佛回到了初一。课堂上,馨文老师提出了许多问题并鼓励我们回答,同学们都积极举手发言,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老师还会结合历史事件,引领同学们得到启示,并且教会我们做人的道理,使我们受益匪浅;课后,老师会认真细致的批改作业,给出改进意见。馨文老师课堂思路清晰,重难点突出,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非常幸运初中三年能够跟着馨文老师一起学习历史,也非常感谢老师三年来的悉心教导。真希望有一天,我能再次回到深附,再次跟随老师畅游在历史世界中。
——2019届(8)班蔡颖妍
毕业也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我还记得毕业典礼最后的那一段下课铃,那个时候的我失落着以后再也不能听到熟悉的讲课声了,谁知道在这段特殊的时间里能够再次重回课堂。真的很开心能再一次听馨文姐的讲历史,作为已经离开的深附学子,真的非常怀念在深附的三年时光。进入直播间后熟悉的声音响彻在我的耳边,让我有种重回校园的不真实感。老师依旧游刃有余的与同学们互动,用一小段文字,引导着同学们去探寻文字中的蛛丝马迹,找出关键,攻破难题。即使已经离开了那一片令人怀念天地,但是那三年之中所有回忆,在未来的无数个日日夜夜中,融汇成遥远的暖光,依然照耀着我。
——2019届(6)班 温淑丽
进入直播间听见馨文姐的声音就感觉很熟悉,一下子就把我拉回了初中课堂。记得初三复习课每次老师讲的都很清楚,十分有条理,会告诉我们重点在哪我们应该记什么,而且每次回答问题都会鼓励,并不仅仅是说的对不对,课程也很吸引人,讲完知识点会找题来做,这样更能加深我们的印象,毕业之后也很幸运能再听馨文姐讲历史,历史课永远都很有趣,也让我对唐朝有了更深的印象。如今回到这样的课堂,更多的不是为了学知识了,而是感受到了老师对我们的体贴和爱,也让我们的历史课不再枯燥无味,而是充满了欢乐。
——2019届(8)班刘静欣
时隔半年,重温张老师的课堂,还是那依然亲切的声音,依然缜密的思维逻辑。
即使在网络上上课,课堂氛围也是一如既往的好,轻松活跃。学弟学妹们都很积极的与老师互动,课前预习的思维导图也画的很清晰明了。
我本以为历史是枯燥的,但上过张老师的课就会发现历史也可以像讲故事一样生动有趣,仿佛那一刻自己就是那个朝代的。
张老师总能由浅入深地带领我们学习,简单易懂,注重学习历史的思维方式,而不是死记硬背。
这样的历史课堂,这样的老师,怎能令学生不爱!
——2019届(1)班吴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