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周围没有道路,历史周围没有道路,而只有一条穿越历史的道路。”深大附中优秀教师张会琼老师通过讲述“内忧外患和中华民族的奋起”的历史之路,帮助学生提升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
一、观古今、抚四海——构建时空坐标
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张老师梳理中外共时性大事年表、分析中外共时性问题,立足于西方工业革命后的对外扩张,呈现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国际背景;并且从南京城的一个个时间、一段段历史,展示中华民族内忧外患下的奋起。学生从而能在关注时间轴之时,用时间术语、分期方式,结合真实的历史背景和历史进程,论述自己对历史发展的认识。
二、乱花渐欲迷人眼——训练史料实证的能力
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鉴别和辨析,去伪存真,提炼有效信息并进行整合与归纳,从而提出历史认识和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方法与能力。面对“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纷繁史料,张老师从“如何选择史料”、“如何鉴别、评估史料”等角度,让学生判断关于李鸿章的传记、祭文、报刊、档案等的价值,并利用不同类型的史料,将有关李鸿章不同的评价进行互证,接着在辨别史料作者意图的基础上利用史料,从而对甲午中日战争期间李鸿章的个人形象进行较为客观的论述。学生在张老师的循循善诱、谆谆教导下,训练了史料实证能力,从而强化了历史学科“求真”、“求实”的特点。
三、曲径通幽深几许——形成有宽度的历史解释
历史解释就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包括历史叙述、历史观点,是认识历史的重要途径。张老师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历史知识,基于慈禧太后所处的时代背景、阶级立场的局限等角度,分析论证慈禧太后在维新运动时期产生矛盾心理的原因。学生从中能独立探究历史问题,对慈禧太后这一重要的历史人物形成有宽度的历史解释,不断接近历史的真相。
四、寸心载世、家国情怀——锻造历史价值观
历史价值观是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辩证统一,是从对真实历史和历史意义的追求中凝练出来的正确价值取向。张老师引领学生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近代屈辱与反抗的历史,培养学生的民族的认同感和正确的国家观。这贴合了新高考新课改下历史教学的要求,更彰显了本课的高度与温度。
老师点评
张会琼老师所讲《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一课,作为高考一轮复习课,对中国近代的屈辱与抗争史的内容作了精巧的结构化设计:基础梳理、能力提升和素养渗透几个板块突出了其课堂教学鲜明的逻辑性;作为新高考新课改的探索课,本课注重对课堂空间的延展,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设计出个性化的历史基础知识思维导图、主动构建时空观念成为本课的亮点,也体现了信息化教学环境下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工具的新尝试;作为一节示范课,张老师举重若轻,以深刻的教学思考和精心选取的丰富史料,还原历史情境,巧设问题,引导学生层层深入探究,为历史教师在新课改新高考环境下指导学生如何从纷繁宏阔的史实中回归学科核心素养、提升综合能力和史学素养起到了示范作用。
——深大附中历史教研组组长范立红
这节课第一部分是知识结构建构,第二部分是题型结构的建构,两个部分都贯彻了五大核心素养。
从知识结构的建构看,学生的素养很好。从题型结构的建构看学生的分析也很不错。这反映了张老师平时教学很到位。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认识历史叙述和学者的观点,要在去伪存真和求全纠偏。在这方面张老师做得都很好。如果把一个问题的分析方法上升为一类问题的方法,题型建构的目标会实现的更好。
关于学生价值观的建设,应该深入到最基础层面,即,评判是非正误的基本标准。
遗憾之处就是,由于软硬件的局限性,师生的肢体和表情语言无法交流。
——深大附中历史教师杨古玺
张老师给我们上了一节非常好的示范课。课题与内容上:高屋建瓴,立意高远,养之有素,格调高雅。教学与方法上:左图右史,循循善诱,详略得当,如沐春风。呈现与效果上:讲练结合,高效互动,全程高能,意犹未尽。
——深大附中历史教师赵彦玲
张老师的《内忧外患和中华民族的奋起》一课,整体以贯彻五大历史核心素养为目标,为我们展示了一节非常棒的示范课。首先,张老师给了学生两条明确的线索让学生进行主干知识的梳理,能有效引导学生宏观清楚的梳理基础知识,掌握1840—1919年的主干核心知识。而展示部分优秀学生的思维导图作品,能让学生线上互相学习借鉴,进行自我提升。接着,围绕五大核心素养的落实展开教学,尤其重点突出对“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三个重要模块的教学,利于让学生有意识地在平时的学习中学会构建时空观念,对史料进行辨伪存真等历史思维能力。最后,借助“家国情怀”模块有效的升华了主题,也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意识。听了张老师的课,使我进一步理解了五大核心素养的内涵,给我在高三历史教学如何有效贯彻历史核心素养带来很大的启发。谢谢张老师!
——深大附中历史教师甘兰
张老师的复习课体现了基础性,注重考查重大历史事件、历史现象、重要的历史人物和历史发展线索;又彰显了综合性,建构中外联系,将历史知识的回顾与历史价值观的渗透无缝连接;还具备应用性,强调运用正确的方法论如唯物史观来分析历史问题等。
张老师的课继续受传统史学的影响,强调历史知识的客观性、重视史料的作用,还受现代史学的影响,承认人在历史研究中的主观作用。总而言之,张老师的课有传承,也有创新,是一节非常精彩的课。
——深大附中历史教师罗易
学生感受
在课上,老师带领我们先从唯物史观进行学习,告诉我们什么是唯物史观,如何学习用唯物史观辩证的看待问题。接下来是五大核心素养之二——时空观念,老师通过重要事件的时间的纵向罗列和中西方的横向空间,为我们学习这段历史构定了特定的时空框架。然后是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在评价李鸿章时,老师通过陈列台湾民众、梁启超等人对他的看法和李鸿章在谈判台湾相关事宜的对话,提醒我们要全面的分析,理性的解读,而不是片面的相信"一个人"的话,从而努力去靠近历史的"真相"。最后是家国情怀,也是最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历史学习,不仅仅是学习历史的事实,以史为鉴,古为今用,还是让我们对祖国有着新的认识、深的了解,对这片土地有更多的责任感、主人感,同时也是对自己的存在有着更深的认识。
这节公开课虽然结束了,但是从五大核心素养认识历史将会贯穿于我们今后的学习。
深大附中高二(4)班 谢婷婷
首先总体感觉非常棒!同学们都积极参与课堂,非常活跃,参与度很高,课堂气氛很好!再从内容上看,整节历史公开课主要带我们认识了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以多则史料对李鸿章、慈禧太后的评价入手,让同学们认识到了史料的主观性,体会到了历史学科的奥秘与探索性,同时了解到综合辩证看待历史事件对历史学科研究的重要性。再加上张老师清晰地讲解和同学们的积极参与,整堂课非常生动有趣,是很有收获的一堂课!
深大附中高二(4)班 黄博涵
今日的历史公开课十分精彩。课堂上,张老师为我们打开了历史时空的大门,将我们带到天朝上国的暮年时期,以清晰的时空路线,让我们回顾了我国那段屈辱和探索的过程,并教导我们以史为鉴,身怀家国地去看待历史。
最有趣的是那场关于史料的讨论,多位同学积极发言,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让我们身临其境地体会到如何看待和辨别史料。一时之间,课堂气氛十分融洽,既有老师的讲解,又有同学们的积极讨论,这样和谐的氛围深深地扣住了我的心弦,以至于等老师说下课了,我才似美梦初醒般,以此结束了轻松愉悦的一节课。
PS:期待能尽快见到亲爱的张老师
深大附中高二(5)班 郑楚谋
今天,我们又相聚于张会琼老师的课堂,听她用温柔的声线将一段历史剥蚕抽丝,娓娓道来。叶芝感慨,“教育不是灌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琼琼的课堂从来不是枯燥的知识灌溉,而是学思交织,用学科理念和人文情怀点燃我们的历史素养。《人民日报》曾评:“教育一旦失去了主体意识,就只能沦为别的文明的附庸。”而我们不必忧心于此。老师总是带领我们客观理智地分析,运用唯物史观辩证地看待。我们因此了解不同视角的多元观点,也意识到我们所面对的是一个如何多元复杂的世界,同时挑起心中疑问:“先烈之后,我们要如何维护中国的安宁?”答案正如最后老师的期许:“找到一条穿越历史的道路……一路成长,去创造属于你也属于中国的辉煌。”
深大附中高二(5)班 郭莉丹
历来都道文史不分家,张会琼老师将文学融入历史的讲解,以诗文命题并旁征博引,一举两得,既为课程讲述添了几分风雅趣味,也有助于培养学生阅读史料的能力。短短四十分钟的一堂课,内容却丰富饱满,既有教师的讲解,又有双方的互动。无论是思维导图还是时空坐标,都将历史以可视化的形式展现在学生的眼前。老师将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渗透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建构良好的历史学习和思维能力。相信一堂课下来,同学们都会领略到历史学习的无穷魅力,获益匪浅。
2018届学生刘涵,现就读于武汉大学
对张会琼老师最深刻的记忆点是她的板书,字迹大气清晰,我这种视力坐在后排都能看得清清楚楚;这次换成线上教学之后虽然没有了板书,但是张会琼老师引经据典、文史结合的授课风格依然是熟悉的感觉。相信同学们能从这样充满着文化底蕴和人文关怀、有温度的历史课程中学到许多,不仅是史料事实,同样也有回顾俯瞰历史、反思今日的思考方式和对于人类整体宏大叙事的观点高度。2018届学生王者兴,现就读于复旦大学
家长反馈
张老师声音非常“清”,也非常“轻”,历史事件就这样被娓娓道来,把听者带入历史长河,置身其中跟随老师“构建时空坐标”,又在老师的循循善诱之下学习“史料实证”,再引导学生产生家国情怀;有情怀的学生,与老师发生高质量的互动。
这是一堂既有“大风起兮云飞扬”,又有“人生常怀千岁忧”的感觉的历史课。
深大附中高二(4)班刘乔茜妈妈
今天听了张会琼老师的历史公开课,主题是1840-1919年中国近代史,中国的内忧外患和中华民族的奋起。总结四点如下:
1.通过构建清晰的思维导图,创设情景、谆谆诱导,引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通过史料实证,引导学生解读不同的李鸿章,从而让学生意识到求真是历史学科的重要尊严,不要盲目的不经思考的去相信,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老师思路严谨,逻辑性强。
3.构建1840-1919时空坐标,清晰的了解不同时期,西方和中国内忧外患下的救亡图存。
4.让同学们讨论分析慈禧在洋务时期的矛盾心态。学生积极参与问答,师生配合默契!
感想:张会琼老师的课堂轻松自然、语调抑扬顿挫、平易近人的教学风格,温柔的声音瞬间能安抚人浮躁的心灵,不知不觉将我带入到学生时代,犹如身临其境之感!她引经据典、重点突出、不断鼓励的方法,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实乃名师风范!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
深大附中高二(4)班盛婕妈妈
久仰张会琼老师的大名,听说有公开课,就早早搬好了小板凳,迫不及待地冲进直播课堂,当一回深大附的学生。短短四十分钟的时间,张老师课堂组织张弛有度,讲解层次清晰,语气亲切,引导同学们构建思维导图,把散落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有机串联起来,覆盖到的知识面是相当广的。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张老师和同学们就李鸿章、慈禧太后等历史人物的评价的互动过程,非常有趣轻松,这种活跃的课堂氛围能把“瞌睡虫”一网打尽!
深大附中高二(4)班严伊格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