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校园新闻

走进深附

聚“姣”哲学 点亮生活——记深大附中吴姣老师市级公开课

年年过清明,今年的清明为何如此特别?如何以生活的视角感悟哲学?

到底是水果包含苹果还是苹果包含水果?如何以哲学的视角领悟生活?

且听深大附中吴姣老师娓娓道来。4月10日下午,一堂有深度、有广度、有温度的高二新授课《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在线上精彩呈现。深圳市政治教研员和众多学校的政治教师共两百余人前来观摩。


一、学生设疑师解惑  逻辑递推引思考


有关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是哲学中比较难讲难学的知识。讲什么?怎么讲才能让学生精准理解?吴姣老师有着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是这节课的教学难点。吴老师先从简单事例入手,通过图示引导学生分析推导出水果的概念。通过推导学生很快就理解了上述原理。但学生真的懂了吗?吴老师接着抛出一个又一个学生预习作业中的质疑:“为什么不能说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而非要强调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水果包含苹果?”“苹果包含水果?”→“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可以理解为整体和部分、多数和少数的关系吗?”……。引用学生质疑不停地追问,在高效互动中启发思考,在逻辑递推中辅助学生自己解疑,最终突破了教学难点。悬念纷至沓来,始终牵扯着学生的心,从而有效地激发了分析解决问题的内驱力。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学习的获得感陡增。逻辑递推于细微处引导,这是一节有深度的哲学课。

 

 

二、文本解读提素养  多元视角拓思维


新时代新高考,更加注重人才的选拔,着眼点就在于学生的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梳理教材知识,吴姣老师创造性地引入语文学科中论述类文本阅读技巧,即借助关联词,从微观层面到宏观层面剥茧抽丝,进而总结出总分关系、因果关系、正反说明等知识结构,迅速厘清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通过不同学科间方法的融合,提高了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关键能力。在例证环节,吴老师引导同学们用哲学思维分析了经济生活中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治生活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文化生活中的“传统节日”。通过政治学科内部知识的重构,提升了学生核心素养,拓宽了思维广度。多元视角于学科内外融合,这是一节有广度的哲学课。

 

三、聚焦生活促感悟  价值引领家国情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清明追思不仅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共同记忆,还凝聚着民族精神乃至促进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今年4月4日,与往年有所不同,国家举行全国性哀悼活动,全国各族人民对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牺牲烈士和逝世同胞致以深切哀悼。仅仅不到一周的时间,吴姣老师就将这一重大社会热点作为此次公开课的主线,贯穿课程始终。开篇的话题引入,“提到清明,同学们会想到什么呢?”“今年的清明节和往年又有哪些不同呢?”,贴近生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行至课程中间,运用哲学思维理性分析传统节日和清明节的关系,突破知识的重难点。尤其接近尾声时,引导同学们在缅怀逝者的同时,更要勇毅前行,战胜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掀起课堂高潮!全课在“清明追思,家国永念!记忆里,爱长存!”的配乐诗中结束,让刚刚掀起的课堂高潮戛然而止,让同学们在泪目中回味。纵观整节课,没有大道理的说教,却饱含浓浓的家国情,使同学们在潜移默化中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民族文化自信。价值引领于无声处尽显,这是一节有温度的哲学课。

 

【专家点评】

纵观这节课,不失为一节带有浓浓“哲学味”的充满智慧的有深度的思维品质课。具体来讲,有如下六大亮点:一导入有技巧。用刚刚过去的传统节日“清明节”导入,并且追问“今年清明节”与往年清明节有何不同?顺理成章地引入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设计巧妙,逻辑顺畅,同时也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弘扬。二任务有驱动。课前布置任务,敦促学生课前预习并绘制思维导图、记录预习中出现的疑问,让孩子们带着任务学习,实现任务驱动。课前进行检查与展示,任务有落实。通过发现孩子们在预习中的疑问,使得授课更有针对性,这也是对老师备课授课的驱动。三讲解有新意。依据教材,解读文本,从微观层面(段落内部)到宏观层面(段落之间),帮助学生学会精准解读;采用图示法,突出重点、破解难点知识,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并渗透学生在预习中的质疑,使人心领神会、豁然开朗,起到“传道、授业、解惑”的目的。边讲解边总结,及时结清,最后归纳出整个知识结构图,在夯实必备知识的同时培养关键能力,注重思维品质的训练和培养,做到环环相扣、水到渠成。四学生有参与。课前出色地完成预习任务,课中踊跃回答老师的提问、分析同学绘制的思维导图并修改完善,课后有作业(分析其他三幅思维导图),做到课前、课中、课后前后相承、一以贯之,这本身就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既是哲学的具体运用,又是学生能力的提升过程,结合得天衣无缝。五课堂有反馈。课尾用原创试题进行检测与巩固,诊断孩子们的听课情况,做到及时反馈,让孩子们学有所获、学有所成。六素养有落实。课堂自始至终不忘学科素养的培养与落实,围绕”立德树人”这个大课题,联系身边生活这个“小实际”,突出政治学科是铸魂育人关键课堂的特点,培养孩子们的家国情怀。尤其是课堂接近尾声的时候,回扣课前导入,并赋诗点睛,在掀起课堂高潮的同时戛然而止,余音绕梁,让人回味无穷。素养,就是在这“有声”与“无声”之中得到养成和提升。

                  ——深圳市政治教研员 裴德军老师

感谢吴老师为我们展示了一节精彩的课堂!导入简单明了与结尾呼应,有很强的带入感,立德树人不言而喻;作业前置,先学后讲,使学生带着自己个性的问题学习新课;文本解读方法实用,从微观-宏观-精准,深化对知识层次的理解和运用,培养了学生新高考评价体系要求中的“关键能力”;问题设计合理,针对学生预习中存在的问题(或易错点)进行设问及分析,循序善诱,突破教学难点;不脱离教材,解读教材同时又充分运用教材的案例,师生互动,突破理论强的哲学知识。

——深圳市龙华区政治教研员 张茜老师

吴老师的课很有特点,有深度。一注重文本信息的解读,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关键能力;二注重学生思维品质的训练和培养,注重逻辑关系的演绎和推理;三注重用哲学的思维讲哲学,很好的体现了学理性的要求。

——深圳市宝安区政治教研员 杨红斌老师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吴老师成为了“主播”。我听吴老师的这堂网课,只感觉时间流逝太快,一瞬间,课就结束了,给我留下的只是回味无穷。精心的设计、精致的内容、精准的分析、精美的课件、精彩的互动,尤其是小结收尾的情感抒发,将课推向了高潮,令人真有点热泪盈眶。这一节课,我确实是享受了一场精神盛宴,且大快朵颐。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吴老师大学毕业即来深大附中执教思想政治课至今已有23载,多年的自我修炼,才有今天的成熟与成功。虽然我已经退休多年,但她入职起就在教材上认真批注的景象总是铭刻在我记忆中。“记忆里,爱长存!”“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附中学子是幸运的,深大附中是光荣的,我们中华民族也是最有希望的。愿她一如既往全身心投入教学,每一节课都成为今天这样的“网红课”!                              

———省市名师、正高级教师 胡兴松老师

【教师感言】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是哲学里老师最难讲,学生最难学的部分。吴姣老师这节课,从当今最热点的“新冠肺炎+清明国家祭奠”入手,结合《文化生活》“清明节之于中华传统节日”的知识,抽丝剖茧,层层递进,引导学生概括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体现出思想政治学科的时政要求,学科知识内部综合要求,具有鲜明的学科特色。吴姣老师的课,语言简洁明了,表述准确规范,紧扣教材,通过前置学习——深度构建——评价反思等环节,解决教学过程中需要研究的原生性问题。学习研讨过程中暴露的共生性问题以及在解答问题过程中暴露出的衍生性问题,从微观到宏观,确定核心的学科素养目标,同时根据学科核心素养目标确定核心知识学习。通过学生的体验活动,交流反思,修正同化,迁移运用等步骤,层层推进。从课堂学生的反馈来看,学生很好地掌握了知识,达到了教学目的,实现了学习目标。是一节很好的线上教学课,展现了深大附中名教师风采。

 ——深大附中政治教师 熊汉生老师

吴姣老师把一个个晦涩难懂的哲学概念解析得通俗易懂,把课本上难以理解的哲学语言拆解得清晰透彻,把学生不熟悉的哲学道理演绎得生动形象。从吴老师课上我领悟到——原来哲学要教好,应该掌握四要:要有理论高度,要有辩证思维,要有生动事例,要有家国情怀。吴老师用严谨的辩证思维解读教材文本,提高学生解读文本信息的能力;用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生动演绎哲学专有名词和概念,教会学生“哲学源于实践回归于生活”;用最新时政材料导入和升华主题,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吴老师的思政课上出了“哲学味”、“学术味”和“生活味”。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学科特色,更有人文情怀。

——深大附中政治教师 杨柳老师

在此次市级公开课的课堂上,吴姣老师让我领会到好的思政课堂的魅力,令我触动最深的有三点:一是逻辑关系的演绎和推理。通过文本分析层层推进,从微观到宏观,从表层理解推入到深层解读,逻辑之严密,构思之精妙,让人惊叹。二是理性与趣味性恰到好处地融合。在进行严密演绎和推理的过程中,融入了很多生活实例,更有助于学生加强对抽象文本的理解,用“今年与往年的清明节”让学生感知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用芒果、苹果和草莓的对比分析推理出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可谓是深入浅出,有理有据。三是对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引导启发,共情同心,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思辨能力和迁移运用能力,真正实现了思政课的教学目标。在这节课上我不仅仅看到了一位深大附中名师的风采,更看到了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对自我的高标准严要求!

——深大附中政治教师 张辉老师

 

【学生感想】

    吴姣老师关于“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的公开课讲解严谨又不失趣味性,哲学部分的这一知识点也是政治学科考试的重点之一,主要难点在于对其的理解。当初学习这一部分的时候多采用背与记的方式,而吴姣老师通过生动的事例分析解题思路,也让久未接触政治的我受到了新的启发。此次线上课程师生之间积极互动,讲课节奏把握很到位,充分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

 ——2018届学生 刘涵(武汉大学)

在学习政治之前,我对于政治的感受都是来自于别人口中的刻板印象,仿佛只有背书,背提纲,是一个再枯燥不过的学科。但是跟着吴姣老师学习过一段时间之后,我发觉政治是有独特魅力的。它的魅力不仅来自于学科的本身,还来自于老师细致又充满趣味地讲解。吴老师教学严肃认真,教学内容详实紧凑,专业度极强,对时事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同学们时常感到有醍醐灌顶之意,直到课下还会回味老师的讲解。这次网上公开课只是老师无数常规课中的一节,专业性一如既往。使用清明节作为切入口,再一层一层的提升高度,增加难度,让我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最后又以今年清明的特殊来结束,首尾呼应。将看似晦涩难懂的哲学内容解释得通俗易懂,将同学们疑惑的问题巧妙解决,将生活融入课堂,充满人文关怀,身体力行地告诉我们,生活处处有哲学。        

——高二2班 叶嘉怡

    这节课围绕“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展开。课堂开始时,吴姣老师利用离我们最近的一个事例:2020年的清明节。她将今年的清明节与往常的清明节联系起来,让同学们寻找其中的相似之处与不同之处,十分巧妙地将抽象的“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引入到生活的具体事例中,使同学们对“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有了初步的印象。这就是生活处处有哲学的真实写照吧。我认为,吴姣老师课堂教学高明之处就在于“举例子”和“能运用”。哲学本身的确非常高妙,课本语言相对拗口难懂,所以,能够把抽象转化为具体,把书本文字转化为生活实例就需要有一座桥梁来沟通,这座桥梁就是“举例”。通过这堂课,在我眼中,“生活与哲学”不仅是哲学与生活密切相关,还要能够充分且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哲学运用到现实生活之中。我想,所谓“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就是这样的道理吧。   

——高二4班 李姝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