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校园新闻

走进深附

PBL课程“上新”,聚焦“珊瑚白化”

10月25日,深大附中PBL课程又“上新”了。这次邀请来的是广东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海洋大学堂项目负责人张骏老师。

张老师以琼台礁为切入点,指出珊瑚礁对于巩固国防的重要性。张老师详尽介绍了珊瑚的生长智慧和白化机理,勉励同学们爱护海洋环境,巩固蓝色梦想,共建海洋强国。

活动最后,教科研中心主任陈伟为主讲嘉宾张骏颁发了聘书。

PBL是一种项目制学习,学生对开放性问题进行研究,并运用所具备的知识来制造真实的产品或制订出原创的解决方案。PBL课程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平台。高中阶段是人的创新精神与创新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创新思维和创造技能开发训练的黄金时期。深大附中充分挖掘大学附中的资源优势,为学生项目制学习提供校外专家和校内导师双重学术支持,为每一个学子未来的创新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学生感想

讲座刚开始,这句话就映入眼帘,深深地烙进了我的心里。地球是一个“水球”,海洋面积占全球的大多数。然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我们忽视、破坏海洋。现在,是时候重新重视与保护海洋了。


紧接着,张老师以琼台礁为切入点,向我们说明了珊瑚礁对于巩固国防的重要性。珊瑚,属刺胞(腔肠)动物门珊瑚虫纲,一般分为大/小水螅体石珊瑚、软珊瑚、海葵等。。珊瑚虫纲又分为八放珊瑚亚纲及六放珊瑚亚纲。简短的描述,让我们对珊瑚既有了初步的认识,又勾起了好奇心。共生藻是珊瑚生存最重要的机理和机构。珊瑚会与虫黄藻共生,这让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智慧。我们今天提到的合作共赢,大自然早已在数亿年前实现了。同一海区珊瑚虫同时大量排卵,整个海洋都沸腾了。这既是大自然的智慧,又是大自然的奇观。


最为重要的环节是珊瑚白化的机理。珊瑚白化是指温度不适宜时珊瑚将虫黄藻排出后呈现白色。珊瑚白化并不代表着珊瑚死亡。如果环境适宜,珊瑚会重新拉回虫黄藻,恢复原样。导致珊瑚白化的因素多种,包括海洋环境、人为破坏、海洋污染、动物破坏和自然灾害。人为的因素占了很大比例。因此,我们要保护自然环境。


在讲座结束后,张老师还邀请同学提问,会场气氛空前活跃。大家积极举手,提出了许多疑问,张老师都一一解答。更令人惊喜的是张老师还带来了“大海的礼物”——从大鹏远道而来的海螺……


建设海洋强国,筑牢蓝色梦想。关爱水生动物,共建和谐家园!


高一(6)班  黄昱翔



珊瑚,一种常见的海洋动物,大多数人们对珊瑚的了解并不多,今天张骏老师带我们详细了解了珊瑚及其白化机制。在我看来,珊瑚是一种神奇的海洋生物,各种各样的性状,微小齐全的构造,以及同时繁殖以保存更多幼虫的方式,还有有趣的捕食行为、珍贵的利用价值,无不证明着珊瑚的多样性、趣味性和重要性。


然而,珊瑚生存的环境——海洋,正在敲响警钟:海洋占地球总水量的97%。而可引用的水只有2%。海水被严重污染,可以这么说,海洋远比陆地更贫瘠,海水酸化的情况日益严重,不可避免的,珊瑚也受到恶劣海洋环境的影响。同时,人为污染也对珊瑚生长造成巨大影响,江河的污染,破坏性的捕鱼等,都使珊瑚的生长每况愈下,不仅如此,台风等自然灾害对珊瑚的破坏也是令人痛心的。自然灾害难以避免,这更警示我们,要尽我们所能去人为保护珊瑚,保护海洋。


海洋环境对人类生存极其重要,珊瑚的严重白化正在告诉我们:海洋环境保护刻不容缓。在此,我呼吁大家:保护海洋环境,全民参与;共筑蓝色梦想,守护家园!


高一(7)班  舒梓杉



珊瑚,属刺胞动物门,珊瑚虫纲,是反映海洋环节的标志。在课上,我了解到海水温度、光照强度、水质、海流都会对造礁珊瑚生存环境产生影响,珊瑚虫的主要生存方法是与其体内的虫黄藻共生,珊瑚虫的有性繁殖规律,珊瑚颜色与色蛋白,荧光蛋白有关……全球有4万种以上海洋生物生活在珊瑚礁中,而珊瑚的作用不仅如此,它还可广泛应用于古地质地貌,古地堑研究,降低CO2含量,减缓温室效应,是国土资源的重要保证……


然而,近年来,珊瑚却因气候变暖、海水酸化、人为破坏、海洋污染、自然灾害而逐渐白化、死亡,这对海洋环境的平衡产生了严峻的挑战,而身为青少年的我们应多了解海洋,认识海洋,保护海洋,为未来开发海洋做贡献。而当下,我们要关爱水生动物,共建和谐校园!


高一(8)班  林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