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深圳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湘生作为本月的第二位重量级学术大咖,做客深大附中拿云大讲堂。他以“土木工程第四次飞跃”为契机,畅谈“数智土木工程——年轻人的使命”,为拿云学子们打开了了解土木工程世界的大门。
从煤矿建设到地铁轨道交通,从深耕“地下工作”数十载光阴到以育人者的身份重返校园,这位人工冻土力学、隧道与地下工程、特殊岩土工程、建井工程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怀揣着一颗立志科技报国的“赤子心”,始终奋战在“祖国需要的最前线”。这一次,陈湘生院士以一场诚意满满的工作汇报,向拿云学子展示出深圳大学立志“创建土木工程巅峰学科,引领土木工程发展方向”的决心和信心!
陈湘生院士(左二)
讲座现场,陈湘生院士系统阐明了工程和知识的定义与分类,从而引出土木工程的概念、起源、属性,并以其宏大的视野,横跨时间和空间的维度,详细梳理了土木工程的三次飞跃——秦砖汉瓦的使用、钢材的出现、水泥的出现。陈院士指出,每当出现新的优良的建筑材料时,土木工程就会有飞跃式的发展。而当今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土木工程这一古老行业将如何创新发展?第四次飞跃的方向和目标又是什么?大学和年轻人又承担着何种使命?
陈院士没有直接回答这些问题,而是迅速回顾了近年来中国内地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史。隧道、高铁、高速公路、桥梁、高层建筑、机场......作为所有基础设施之根,土木工程和民生息息相关,也是中国形成全球竞争力的主力军和先锋军。
但新的时代背景也对土木工程提出了新的要求,陈院士继续引导同学们深入思考:是否应该放缓甚至是转变“基建狂魔”的步调呢?实际上,“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陈院士指出,土木工程要遵循自然规律。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上,中国更加重视生态文明建设。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更是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色转型”“高质量发展”“碳达峰、碳中和”等作为生态环保关键词,土木工程建设也正在从大规模建设走向绿色、减碳发展。陈院士呼吁新时代土木人要以身作则,积极践行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使得陈院士在一带一路上也留下了诸多身影。他以自己参与的亚的斯亚贝巴轻轨建设等项目为例,自豪地向同学们展示中国经验是如何造福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鼓舞更多年轻人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
随后,在大量图文和视频的辅助下,陈院士带领同学们游览古今中外、世界各地的地标建筑,领略大土木工程之美,并结合自身参与工程设计与建设的经历,讲述高铁、城市轨道交通、隧道等基础设施建设的中国范例,让在场的每一位同学都能直观体验到当前中国在地下工程领域的全球领先地位。
在同学们对土木工程有了一定的认知基础后,陈院士指出,在经历前三次由材料变革引起的巨大飞跃后,传统土木工程正在经历第四次飞跃,即通过“数字化+人工智能+各类感知+相关学科”的跨界赋能,从而形成有血有肉有感知有预警有免疫的新一代土木工程——数智土木工程。
在陈院士的规划中,它将以土木工程信息为基础,以数字技术、智能技术为表征,以智能感知技术和万物互联为纽带,在时-空-体中将勘测、规划、设计、施工、保养、运营、维修与材料-结构-建筑智能融合,通过施工的人-机-料-法-环虚实协同寻优,从多人到少人到机械化进而自动化。
数智土木工程专业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陈院士通过回顾深圳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的历史和学术渊源、项目成果、发展态势和未来目标方向,针对“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提出土木工程学科的目标是造就卓越的工程师、管理者和科学家,再次明确了“创建土木工程巅峰学科,引领土木工程发展方向——数智土木工程”的学科人才培养目标。
最后,陈院士呼吁深圳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全院教职员工,“我们大土木人正值用数字化和智能化现代知识赋能传统土木工程学科,实现学科变革,开启人类赖以生存的数智土木工程新时代,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同时,陈院士也勉励拿云学子们,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际,作为伟大中华崛起阶段的年轻人们责无旁贷,欢迎更多拿云少年走进深圳大学,走进深圳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
讲座结束后,掌声经久不息。相信在陈院士的鼓舞下,作为新时代青年,拿云学子们必当坚定理想信念,把稳初心之舵;勇担时代重任,扬起使命之帆;锤炼过硬本领,划好实干之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