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课程理念指引下,深大附中生物地理教研组高度重视学生落实核心素养,强调科学教育在日常教学实践中的落地,突出跨学科学习体验,创新开发多种模式,帮助打开学生对世界的认知。
为进一步推动科学教育的革新与发展,强化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我校生物地理教研组于10月14日至18日,在第七周举办以“‘科学+’融合提质赋能,聚焦生地组教师成长”为主题的教研周活动。本次活动旨在通过深入探讨科学教育的有效策略,探索如何在实际教学中更好地贯彻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
在这个充满活力的教研周里,生地科组组织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包括专题讲座、教学观摩、互动研讨等,旨在激发教师们的教学热情,提升教学能力,同时也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学习体验。
10月17日,陈琳老师在初一(12)班成功开展了一堂以“九天揽月,筑梦航空”为主题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教学应用课程。陈老师以探月工程为背景,带领学生穿过时空长廊,见证中国航空航天取得的巨大成就,并以问题链为线索,逐步引导学生们利用AI工具助力学习。
课后,学生代表纷纷分享心得体会,“通过这堂课,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祖国航天科技的强大,我为我的祖国感到自豪!”也有同学提出对使用AI工具的深入思考,“我们要用辩证的眼光看待AI,既要看到它的优势,也要认识到它的局限性。”此次课程不仅让学生领略了科技的魅力,也培养了他们的爱国情怀和辩证思维能力。
在本次教研周中,初一、初二年级的三位生物老师通过同课异构的方式,带领学生探索鸟的身体结构。每位老师各显神通,教学风格也各具特色,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1
夏老师强调亲身实践的重要性,并通过实际的探索活动来强化这一点。在课堂上,夏老师通过将鸽的骨骼和猪的骨骼同时放在饱和食盐水的大烧杯中,引导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和分享,以此来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2
孙老师专注于知识的重构,通过系统地梳理和重构知识点,并采用图文并茂的板书方式,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更加直观和立体的形式,从而更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难点和重点,梳理科学概念。
3
段老师从飞行器仿生学角度入手探究,结合实际案例和前沿科技,引导学生将生物学知识与工程实践相结合。这种跨学科的教学方法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还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位青年教师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成功营造了一个充满活力且互动性强的课堂环境,为学生的全面深入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这样扎实具体的科学教育不仅奠定了学生的科学基础,还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确保科学教育落在实处。
在教研周期间,深大附中初中部生物地理社团与食堂师傅们携手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劳动实践活动——制作馒头的校本课程。在活动中,学生们表现出极高的热情,亲自参与了从和面、揉捏到蒸制的每一个环节,通过双手体验生活中的食物科学,充分体现了劳动的乐趣和团队合作的精神。
在活动现场,食堂师傅对每个实践小组做了细致讲解,不遗余力地传授技艺,耐心解答学生们的问题。生地科组的老师也在现场巡视并提供指导。学生们从羞于动手到跃跃欲试,手法逐渐娴熟,不少同学还对馒头的造型做了“二次创作”。
在校电视台的采访中,一位学生兴奋地对镜头说:“这次活动让我感受到了劳动的快乐,也让我学会了如何与同学们合作。”“自己动手蒸制的馒头无比香甜!”食堂师傅金师傅赞叹道:“活动热烈程度超乎所想!看到孩子们这么投入,我感到非常欣慰,也希望他们珍惜每一口粮食。”
此次校本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还促进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真正实现了寓教于乐的教育理念,也体现了我校全员育人的德育理念。通过亲身体验,学生们不仅学到了技能,更培养了勤劳的品质和团队协作精神。
10月17日,正高级教师、深圳市艺术高中的鲁艳老师为我们带来了一场关于科学教育渗透路径的精彩分享。鲁老师从顶层设计、实践生活、素养生成等多个方面展开讲解,强调了科学教育渗透的重要性,并倡导及时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她结合丰富案例分析,展示了如何在日常教学中融入科学元素,尤其是对真实情境的捕捉与利用,以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迁移发散的能力。
生物地理教研组致力于通过创新的科学教育特色作业,捕捉动态热点,激发学生对自然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通过特色跨学科作业设计,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学科知识,还学会如何将理论应用于解决现实问题。学校专栏展示了一系列结合实验、观察和实地考察的作业,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