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要放弃自己
冯李娜
张同学是个好孩子与“坏孩子”的结合体。
好孩子的表现在于,他上课不闹腾,不影响他人,也比较尊重老师。
“坏孩子”的表现在于,他永远不会主动学习,不会主动交作业,并且听不进一切老师说的话,无论是批评的还是鼓励的,他都漠然。非常漠然。漠然地让我几乎要放弃他了。
开学第一天,我考虑到要给新学期后面做良好示范,于是狠抓寒假作业。果然,有张同学。而且还是三样作业都没交,一共也才四样作业。此时此刻的我不是愤怒,更不会是平静,而是一种很复杂的心情:他的漠然让我心如刀割。我决定,倾尽自己最后的一丝耐心与他进行最后一次谈话。
坐在只有我俩的办公室里,漠然的他多了几丝紧张。我给他搬来了张凳子,示意他坐下。
“张同学,今天你来我不是批评你的,我是心平气和地想和你谈心。是平等的那种谈心。”
他似乎依然听不懂我的话,我叹了口气。
“咱敞开心扉,老师问你一遍,你这样子的作业态度,是不是不想学习了?”
他摇摇头。他的这种摇头,我已经见过多次了,我又深呼吸。
“你是不是准备放弃自己了?”他皱着眉,陷入了沉思。虽然我的掌心越来越冷,可是我的内心依然还有最后一丝希望。我想:一个人再怎么不济,也不会傻到在老师面前承认自己放弃自己了,无论他的行径有多“恶劣”。
“我再问你一遍——你是不是准备放弃自己了?”
刺耳的质问荡漾在空荡的办公室里,我们心里似乎都住着一只魔兽。他的蓄势待放是放纵自己,拒绝老师。我的蓄势待放,是对学生失望的歇斯底里。
他冷漠的脸逐渐有了变化,不再是那么地漠然,而是皱起了眉,脸逐渐涨红了。
沉默了一分钟,他终于开口了:“是,我是放弃自己了。”伴随而来的,是他那止不住的涕泪。
我如愿地听到了他的真心话,可我也是第一次听到一个学生那么悲伤地说出这句话。等我反应过来,发现自己的眼眶里溢满了泪水——和他一样。他似乎有些诧异,甚至有些不知所措。我不以为然地擦拭自己的泪水,再给他递过纸巾,他怯怯地接过。
“为什么呢?为什么要放弃这么好的自己呢?”当这句话脱口而出,我才意识到那是没经过大脑的话——我的大脑里明明把他定义为“坏孩子”,为什么我还会在听到他说放弃自己的时候那般痛心?他的眉头略微舒展开来,心情似乎也没那么沉重了。
接下来的谈话我已经不太记得了,无非就是老师对孩子的鼓励,孩子对老师敞开心扉地聊天。归咎原因,还是家庭因素。但这件事情带给我最大的冲击不是孩子成长的障碍,而是我才意识到当一个人要放弃自己的时候,是那般悲伤与无奈。而作为一位老师,听到自己的学生说出这样的话,竟是如此的痛心。
作为一个教育者,引导学生汲取知识,丰满自我是必要的,甚至是一名老师最重要的职责。但是,教育者似乎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事情要做:引导学生塑造完善的灵魂。没有人的灵魂天生就纯洁与完美无缺,都是自己一步一个脚印磨出来的。而教育者,则是在旁引导他自我塑造灵魂的引导人。张同学在学习上也许是接近放弃的状态,但是他的灵魂不是堕落的,所以当我听见他说要放弃自己的时候,我是那般的心痛——而不是冷漠,因为他的灵魂还在。所以我希望,我的学生即使学习上已经很难前进了,我也希望他仍然能做一名单纯、善良、对生活还充满希望的人。
而这件事我也反省了自己:首先,自己对学生的定位或者说要求过高。之前在我眼里,没有学不好的语文;没有学不好的学生。可是,上帝在创造每一个孩子的时候他总会因为忙碌而无法照顾到每个孩子,总有些孩子会因此而变得不太一样。我不能因此而给他冠上了“坏孩子”的头号,那不公平。因为我也不知道他的未来能走得多远。即使他未来的路途并不遥远,但是只要他的灵魂是纯洁的,我也应该对他充满信心。并不是普世的价值观和评判标准就一定是对的。我们也从来没有给过机会给这些孩子反抗过,听过他们说声:不。
所以从这一刻起,我不愿意再去强迫他做他不愿意做的事情了,更加不会打击他的信心。当我再次投注目光过去,我对他是包容的、鼓励的、温柔的。我希望我的鼓励能给予到他信心,让他走下去。也许学习上他无法得到成就,但是我希望他未来能寻找到让自己充满动力的人、事、物,为黯然的生活添一抹色彩。因为相较成绩,我更希望他不要放弃自己,希望他能重拾对生活的信心。
花朵,需要栽培,需要灌溉,需要阳光,需要经历风吹雨打。但愿自己能成为那名懂花爱花赏花的好园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