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校园新闻

教学科研

第6期 赵迎《让学生发散思维》

让学生发散思维

                                   赵迎


教学相长,不得不承认,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常常会给老师带来很多的灵感。名篇《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最长的叙事诗。篇幅虽长,但因其是广为传播的乐府民歌,取自民间,稍有加工、修饰,故在字词梳理上有详有略。爱情是文学经典之话题,门槛低,人人都能谈上几句。不同的是,很多学生受时代的影响,对于一千多年前的作品会有时代烙印的解读。

最后一个课时,课上我抛出一个问题:“你怎样看待文中的男女主人公”。学生讨论热烈,踊跃参与。在我的预设范围内,应该大部分学生会说,焦仲卿重情义重孝道,幼稚急躁,不成熟不稳重,遇到问题逃避,显得有些懦弱等;刘兰芝则是我们要歌咏赞赏的对象,她美丽聪明,贤惠大方,周到稳重,善解人意,不慕权贵,对爱情忠贞不渝,勇敢果决等。课上大部分同学的看法都在我的预设范围内,但在7班和13班都有新的看法出现,我很意外。

在7班庞华富看来,焦仲卿很可爱,“可爱”一词出现,我很疑惑,从哪儿读出来的呢?我倒是从来没有想过居然会有同学用“可爱”一词来形容焦仲卿,刚开始全班爆笑,而这个同学又不知道该如何说服我和其他同学,我便搁置不议,继续谈论,课堂结束前5分钟,开始有其他同学重拾该话题,进一步阐释刚才所说的“可爱”,原来他是对焦仲卿的性格各个特征进行了总结。因为文学作品中的焦仲卿有他优秀、值得赞赏的一面,也有如我们常人一般遇到问题会逃避会急躁的一面,他不是高高在上的人性完美典范,而是像我们凡人一样普通有血有肉的人。的确,学生们总结得没错。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语言系统,我们常常会发现学生有一些很奇怪的点子,有时我们会毫不犹豫的驳回打压,可能缺少一点耐心,要相信,每一个结论都有其思考过程。我想,以后在教学过程中不能轻易的驳回一个观点,多一些耐心,多一些等待。或许学生对文本解读的问题不是思想层面,而是语言锤炼层面。

同样地,在13班上课时也有新的观点出现。如果说7班的同学的“新观点”不过是包上新的语言外衣,语言系统的差别,那么13班的“意外”真正算得上是思维的一次碰撞。在大家都赞赏刘兰芝的美好品德时,刘霁苇同学表示有不同意见,在她看来,刘兰芝是一个不孝的人,因为她的自杀给她的家庭会带来伤害,她的母亲、哥哥怎么办?郡太守有钱有势,说不定会找她母亲和哥哥的麻烦呢?另外,郡太守的儿子毫无过错,是不是刘兰芝的死又给另一个家庭也造成了伤害呢?她为了自己的爱情,牺牲了其他人,并不能说她有多高尚。的确很有新意。此观点一出,立马得到其他同学的支持,大家纷纷感叹,对哦,还有这样的解释呢!乍听之下,我多少觉得有些偏离主流价值观,但仔细想来,语文的魅力不就在于它不同于理科只有唯一答案,而是可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吗?在主流价值观的引导和鼓励学生创新性思维下,我选择以主流价值观引导为主,铺陈那个年代的时代背景,封建家长制的影响,女性思想的禁锢,女子地位低下,努力让学生体会到在那个年代的思想、社会的制约下,刘兰芝能做出当时的举动,我们更多的要赞扬她的勇敢。故事中人物的解读当然不能偏离主题。但是,因为我们生活在现代社会,难保不受现代思想的影响,而得出一些新鲜新奇的观点。但此时,我们需要明确,我们的立足点是什么。学生结论的来源是什么,而不是一味的限制,更不是一味地基于所谓“标准答案”去驳斥,当然也要注意主流价值观的引导。

教学相长,在我目前为止短短的教学生涯中,已经深刻体会到这其中的乐趣。语文课是最能出现思维火花碰撞的一门课程,因为她的感性,我们很难教会学生唯一的答案,语文需要大家认真品味,需要主流价值观引导,同样也需要头脑风暴、百家齐放。如何在以后的语文课堂上鼓励学生“百家争鸣”、引发更多更精彩的思维碰撞,我想,这是我应该修炼的技能之一。

精神的浩瀚、想象的活跃、心灵的勤奋:就是天才。我很赞同狄德罗对“天才”的定义。当我们能在自己的课堂上和管理上引导学生做到这三点,他们不仅仅是“天才”,更是一个优秀快乐有深度的社会人,而这恰恰也是教育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