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批评你
宋雅雯
这个学期,我给自己带的两个班布置了一个语文常规任务,就是每天要有一个同学在黑板上写上自己分享给大家的一句话。这一句话可以是诗词歌赋,也可以是名言警句,只要是积极向上的、值得积累的即可。这个方法是从赵金姐那学习来的,一来为了督促他们练字,二来也希望能帮助他们积累好句,激发他们课外阅读的兴趣。
然而现实总是与理想有差距。12班是文科班,每一天的分享者都能按时完成任务,5班是理科班,刚开始的几天能坚持,后来就开始偷懒了,等到我昨天注意到的时候,这个常规性任务已经“停摆”了好几天了,所以今天上课之前,我就提醒课代表一定要让下一个同学把他要分享的话在黑板上提前写好。
上课的时候,我发现黑板的角落里只写了五个字——“等待和希望”,我顿时就觉得有点不高兴,这没有署名也没有出处的,也太敷衍了,于是就问课代表,这是谁分享的,课代表告诉我是我们班的黄同学。
黄同学是一个很有个性的女生,她的个性有点倔, 我不确定她到底是不是为了应付任务,而随便写的两句话,于是我问她“这句话是节选自哪里的?”她回答“《基督山伯爵》的结尾最后一句。”原来如此,我恍然,我想起黄同学这个学期特别喜欢看名著,有时候在平时作文中时有应用名著的故事,原来她并非敷衍,而是阅读后有感而发的一个分享。
我很好奇她为什么选择这一句话,也想知道她读完《基督山伯爵》的感受,同时又希望班上的同学能借这个机会了解一下这部名著。所以我给她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那请你来给大家简单地介绍一下《基督山伯爵》,也讲一讲你读后的感受吧。”黄同学表示拒绝,她告诉我“我和舍友介绍这本书花了一个小时,如果要介绍要讲一节课。”“那就简要概述一下,不需要讲所有的细节。”“没法讲”她直截了当的拒绝了我。
这整个过程中全班都在嘻嘻哈哈,在这个嬉笑的骚动中有不少看戏的意味,而黄同学似乎和这些骚动的同学一样误解了我所提的要求的本意——大家都认为我们正在作老师的权威与学生的坚持之间的博弈。
咳,这种看戏的态度是多么可笑啊,我画风一转,制止了大家。“你们不要笑,《基督山伯爵》是一本世界名著,是我们每个同学在上高中前就应该有所涉猎的课外书籍,我们班有几个同学看过呢?”大家听后停止了嬉笑,面面相觑,不说话了。我接着说:“我们班是理科班,可能正是因为这个缘故吧,很少有同学主动地去进行课外阅读,据我教咱们班来一个多学期的时间里,我就看到两个同学平时特别喜欢读书,一个就是我们班的陈同学,之前我看过他读《中国哲学简史》,一个就是我们班的黄同学,这个学期一直在看世界名著。”全班发出了一阵“哇”的叹服声。
“比如说黄同学看的这本《基督山伯爵》,它的作者是……”,“大仲马,”黄同学在下面小声的附和我。“他的儿子也是一位很有名的作家,他是……”,“小仲马,”黄同学又说。“他的作品是……”“《茶花女》”。“《基督山伯爵》的故事情节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就是……”“复仇,”黄同学马上接上了话,话语间似乎还有被勾起阅读回忆的兴奋。班上并没有多少同学了解大仲马、小仲马,更不要谈他们的作品了,在我和黄同学一来一回的应答中,班上同学从嬉笑骚动变为若有所思,最后变成了真正的折服。
“你欣赏基督山伯爵吗?”“欣赏。”“为什么?”“因为他有恩必还,有仇必报。”我看时间差不多了,于是由此话题转向本节课的课文《林冲风雪山神庙》,“有恩必还,有仇必报,其实这样的思想在我们中国古典名著《水浒传》中也有体现,这也正如《水浒传》电视剧主题曲《好汉歌》中所唱的——‘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今天我们就继续来学习《水浒传》的节选,《林冲风雪山神庙》。”
这次围绕着《基督山伯爵》的小风波结束了。这个小插曲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学生有的时候不能够正确理解你提醒或是批评的真正用意。被提醒或批评的学生觉得受到了“羞辱”,而其他围观的吃瓜群众觉得幸灾乐祸,实则二者都“妖魔化”了教师的“批评”,教师的批评指正不是为了找茬,而是为了通过提醒促使学生意识到问题,并且改正,而其他同学也不应该幸灾乐祸,而应该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可是表达方式的不到位,往往会导致相反的效果,如何批评指正,又让学生明白我不是为了批评你,这是今后教学管理中需要注意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