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校园新闻

教学科研

师言诗语(四十二)丨尊重孩子们的奇思妙想

李立雯

知识是一种快乐,而好奇则是知识的萌芽。

——弗朗西斯培根

      在题目中,我没有用“学生们”,而是用了“孩子们”这个词,是因为如果用“学生们”这个词,我能想到的是窗明几净的课室中,老师倾心传授,学生认真听讲的场面;而“孩子们”一词让我想到的则是更小的学生,大概是幼儿园的孩子们,争先恐后举手的场面。

难以招架的奇思妙想

      若问新老师,在刚走上讲台的时候,最怕的是什么?大概会有许多人的回答是“突发状况”,而这其中大部分又是学生那让人无法招的“奇思妙想”。确实,我们的师范教育都是从“微格教学”开始的,仅一人一黑板一课件,对着镜子,装作座位上坐着学生,展现自己的思路和各种“包袱”,在这个过程中,授课技能等得到了锻炼,但是弊端在于,并没有真的学生给予反应,我们只是根据自己的设计在上课,于是在面对真正的课堂时就展现出各种准备不足。

      在学期伊始,我就遇到了这样的“下马威”:有学生针对课本阅读材料里的内容提出了问题,虽然这部分内容并不是教学重点,这个问题也是我未曾考虑到的,但却有意义。我当时确实有些慌张,怕无法解答影响威信,也怕耽误时间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可是又不想忽略提问,最后我对这位同学的质疑精神提出鼓励,并承认我目前无法解答,要课后查看资料,下节课才能解答。恰恰是正视、尊重孩子们提出的问题,促使我去思考,帮助我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

“助产”奇思妙想

      苏格拉底通过连环的问题对知识进行“助产”,但却没有教学生们该如何提问。大概因为每个人都会自然而然地产生疑问,可是现在的学生多不会突兀地在课上提出他们的“奇思妙想”,那些“奇思妙想”并不是不提就会消失的,而是会被深深地埋在心里,无人回答,久而久之,他们就成了“不会提问的人”。

      只有当这些“奇思妙想”被尊重、被解答,学生的好奇心才会得到满足,这些问题才可能转化为丰富知识网络的拼图。而尊重学生的提问,是我所在科组各位前辈所秉持的理念之一,这一点让我在感动之余非常受教。在听我的师傅——陈老师的第一节课时,他的教学理念便打动了我:学问就是学习要带着问题。在科组成员自编的校本材料《预习提纲》中,还专门设立了“我的提问”栏目,为学生的奇思妙想预留了位置,让学生可以将自己与本课有关的天马行空的疑问写下来,老师会有针对性地留言进行解答,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还会在课上作统一解答。

    在使用《预习提纲》的过程中,“我的提问”这一栏目带给了我很多触动,成了我与学生进行沟通的地方,也让我更了解他们的想法。有的学生在这里问上课讲过却没弄懂的问题,但更多的学生在这里“放飞自己的思绪”,有的问:为什么不可以用打火机点燃酒精灯?酒精灯着火为什么不能用水灭?火柴头上用的是红磷吗?为什么火焰分为三层?等等。许多问题让我都无法回答,得去查大量的资料、请教前辈以组织答案,但也正是这一次次的查资料,让我的“素材库”更为丰富,以后再遇到类似问题,便不再惊慌。学生们提出的问题得到了重视和解答,也激励了他们更积极去思考,提出更多问题,进而产生了良性循环。

      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提问题,也就是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得到属于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希望每个孩子长大后,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能成为有好奇心的大人,好奇心会引领他不断地探索这个世界,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获得更多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