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学科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对青少年塑造正确价值观、培养公民素养意义重大。为引导学生从课本知识迈向生活实践,实现知行合一,初中三个年级开展了各具特色的作业展示活动。
初一年级:
智慧中国,未来已来
初一年级聚焦未来与科技,开展了三个板块的优秀作业展示。在“DeepSeek学习计划”板块,学生们借助AI工具制定个性化学习规划,探索科技助力学习的新路径,培养自主学习与科技运用能力。在“写给十年后的……”征文活动中,学生们以笔为翼,畅想未来,在文字间抒发对未来的憧憬,规划个人成长蓝图,激发自我发展的内驱力。在主题电影影评展示活动里,学生们对相关影片进行深度剖析,不仅提升了影视鉴赏能力,还在思考中深化了对社会、人生等多元主题的认知,拓宽视野,为未来发展积蓄思想力量。通过这些作业,初一学生在感受科技魅力与展望未来中,筑牢思政学习根基,开启成长新征程。
初二年级:
规范中见严谨,思考中悟真知
初二年级着重于道德与法治主观题优秀作业展示。此阶段是学生道德品格与三观塑造的关键期。通过展示主观题优秀作业,引导学生在答题过程中规范思维表达,严谨分析问题。主观题涵盖社会现象、道德法律等多领域议题,学生在思考作答时,需深入剖析背后的原理与价值导向,不仅能提升知识运用与逻辑思维能力,更促使其在对社会现象的审视中,培育政治认同,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道德法律观念,将课堂所学内化为自身的价值判断与行为准则,在严谨思考中领悟思政真知。
初三年级:
坚持大单元设计理念的中考道法
初三年级围绕中考备考,展示一轮复习导学案、思维导图、答题思维笔记。基于大单元设计理念,学生们整合知识体系,用导学案梳理重点,以思维导图构建知识框架,通过答题思维笔记总结解题思路与方法。这一系列作业展示,助力学生系统把握道法知识,提升复习效率,为中考冲刺夯实基础。同时,在知识整合与运用中,学生们加深对国情、优秀传统文化等内容的理解,厚植家国情怀,坚定政治认同,以扎实的知识储备与良好的思政素养,迎接中考挑战,迈向新的学习阶段。
此次初中各年级道德与法治作业展示活动,是学校在思政教育领域的积极探索。通过多元作业形式,各年级学生在不同侧重点上深化思政学习,实现知识掌握、能力提升与价值塑造的有机统一。未来,学校将继续创新思政教育方式,以丰富作业实践为载体,助力学生在思政学习中不断成长,成为有理想、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阳光洒满校园,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初中道法教研员唐雪梅老师莅临我校,开启了一场意义非凡的教学视导之旅。
活动中,杨阳老师带来了一堂别开生面的中考一轮复习课——《从个体到社会:权利与义务的生命图谱与实践交响》。课堂上,杨老师巧妙融入豆包人机对话、DeepSeek等现代AI技术,为教学注入新活力。学生们在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剖析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不断锤炼学科术语表达能力,熟练掌握解题技巧,核心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课后,唐雪梅老师从学科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科学备考两个关键维度,与老师们展开深度教研交流。她指出,初中道法学科的教学要引导学生学会辨识与判断、阐释与论证、探究与建构,真正做到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运用中巩固,实现教学评的高度一致。同时,唐老师强调,现代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信任学生,给予他们足够的成长空间。此次视导如明灯照亮前路,为教师们指明了教学改进的方向,助力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在成长的关键时期,法治意识的培养至关重要。一场以“青春与法相伴,校园向光而行”为主题的法治进校园活动在初二年级热烈展开。
此次活动特别邀请到南山检察院第三检察部主任林婷担任主讲嘉宾。林婷主任在未成年人检察领域深耕二十三年,怀着保护未成年人的赤诚之心,创立了“小荔果”未成年人检察工作室,还荣获广东省三八红旗手、南山区优秀法治副校长等诸多荣誉。
讲座中,林婷主任围绕未成年人预防犯罪、校园欺凌、网络侵权诈骗等青少年身边常见的法律问题,借助大量真实且典型的案例,通过生动的视频、图片展示,将复杂的法律知识深入浅出地呈现给学生。在讲解未成年人犯罪案例时,林主任详细还原案件细节,深入剖析背后原因,让学生们深刻认识到冲动行事的严重后果,警醒大家自觉杜绝不良行为。
面对网络侵权诈骗这一热点问题,林主任结合当下热门的网络骗局,如网络跑单等,细致分析诈骗分子的惯用手段,并传授实用的防范技巧。同学们全神贯注地聆听,现场气氛热烈非凡。这场讲座为学生们打开了法律知识的大门,让他们明白法律不仅是行为的准则,更是保护自身权益的有力武器,在学生心中播下了法治的种子。学校也表示将持续开展各类法治教育活动,携手社会各界力量,为学生的健康成长筑牢坚实的法治防线。
为促进教师教学理念的交流与融合,深圳大学附属中学携手深大附中福田创新中学,围绕“历久弥新的思想理念”开展了一场精彩纷呈的同课异构活动。
深大附中福田创新中学 石金婷老师
在课堂展示环节,深大附中福田创新中学的石金婷老师以桑基鱼塘这一传统农业模式为切入点,带领学生领略其中蕴含的生态智慧与可持续发展思想。石老师借助丰富的图片、视频资料,详细讲解桑基鱼塘的运作原理,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背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同时,让学生体验不同身份,在沉浸式学习中感受古人智慧在当代的重要价值。
深大附中初中部 陈妍冰老师
而深大附中初中部的陈妍冰老师则另辟蹊径,通过别出心裁的中医药夜市体验活动展开教学。陈老师精心布置“夜市摊位”,将中医药知识巧妙融入制作中药香囊、品尝养生茶饮等趣味活动中。学生们仿佛置身于热闹的夜市,在欢乐的氛围中直观感受中医药文化的独特魅力,进而深入理解中华文化中“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脚踏实地,实事求是”“革故鼎新,与时俱进”“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等思想理念。这种体验式教学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氛围热烈而有序。
课后,道法组的老师们齐聚一堂,进行了深入的评课交流。大家从教学方法、课程设计、师生互动等多个维度,对两位老师的课程进行细致点评。老师们充分肯定了石金婷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严谨逻辑与深度探究,也赞扬了陈妍冰老师创新的教学形式和对学生兴趣的有效激发;同时,针对课程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在交流中共同探寻更优质的教学路径。
深大附中福田创新中学的张泽蓝老师提到,两位老师都通过小组活动将课堂还给学生,立足核心素养,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学习能力。深圳大学附属中学肖冰老师肯定了资源整合的用心,建议给学生更多素材以锻炼文本信息处理能力。李家娴老师则提议挖掘更多深圳本土素材,丰富教学内容。道法科组长杨阳从教学设计、学情结合、教学活动等多个角度进行点评,认为两位老师的课程展示了思政课的深度、高度和广度,初步实现了教学评的一致性,同时建议在课堂上让学生更多地进行归纳与总结。
此次同课异构活动,不仅充分展示了两位老师各具特色的教学风采,更让老师们在交流探讨中对“历久弥新的思想理念”这一课程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与把握。在积极的教研氛围推动下,教师们的教学水平将不断提升,为学生带来更优质、更精彩的思政课堂。
“前海说书”第二十五期活动聚焦杨立新所著的《民法典讲义》。活动开场,主持人对民法典内容、价值及专业关联进行介绍,为后续解读奠定基础。随后,深大附中道德与法治科组的李家娴、杨阳、刘梅香三位道法老师分别从不同层面进行精彩讲解,通过大量贴近生活的案例,将《民法典》的知识深入浅出地呈现给听众。
多位教师参与活动后表示收获颇丰。
初中语文教师王立晗对肖像侵权行为构成要件有了新认知,意识到日常工作中图片素材使用需注意法律风险;初中数学教师余喜艳扩充了民法典知识储备,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初中化学教师周鑫垚对民法典法律原则理解更透彻,能更好地处理教育教学中的法律问题。
历史、物理、化学、政治、地理等学科的教师也纷纷表示,此次活动让他们认识到《民法典》在教学和生活中的重要价值。
高中物理教师姜大昭认为应将民法典理念融入学生教育,培养知法守法新人;高中政治教师李楠受到启发,计划在教学中引入民法典案例,提升学生法治素养。
此次活动不仅让教师们深入理解《民法典》,还对教育教学工作产生积极影响。一方面,教师们认识到法律与教育紧密相连,在教学中应明确责任边界,保护学生权益,强化程序意识,规范纠纷处理。另一方面,教师们计划将民法典理念渗透到日常教学中,通过班会课等形式,结合真实案例引导学生树立法治思维,培养学生权利与责任平衡意识。此外,这种将法律知识融入趣味说书的形式,打破了法律与个人间的隔阂,激发了大家学法的热情,为教师们提供了创新教学的思路,有助于推动法治教育在校园落地生根。
教育是一场向美而行的遇见,是一段温暖人心的修行。深圳大学附属中学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在思政教育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行。未来,学校将继续秉持教育初心,整合各方资源,持续创新教学模式,让思政课真正成为一门有温度、有深度、受学生喜爱的课程,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培养更多有理想、有道德、有法治观念的新时代青年。